以上海为高地,中国科技期刊向更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
发布时间:2022-08-27 10:30:15 来源于: 上观新闻
摘要:“一流学科需要一流期刊作为展示和发表的平台,一流期刊需要一流学科提供的高质量稿源。”8月26日,以“繁荣学术出版、促进深度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暨第十一届上海期刊论…
“一流学科需要一流期刊作为展示和发表的平台,一流期刊需要一流学科提供的高质量稿源。”8月26日,以“繁荣学术出版、促进深度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暨第十一届上海期刊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中国期刊协会高校期刊集群建设专委会同时揭牌。这意味着,以上海为高地,中国科技期刊向更高质量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
学术期刊不仅是发表科学研究论文、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与会专家看来,中国期刊已经进入以内容和质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要重点布局在前沿交叉领域的高水平英文期刊。
“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达到全球占比的25%,保持多年全球第二,但进入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数量,还远不平衡。”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部长刘兴平谈到,随着中国科技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进步,“办好刊、多办刊”的呼声高涨,不少高校将创办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由学科带头人领衔办刊,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办刊集群。当前来看,基于学科优势,在细分领域、交叉领域及时创办新刊,是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先手”。
去年,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21期刊引证报告(JCR),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电化学能源评论》“出生即夺冠”,首个影响因子高达28.905。这一佳绩正是在交叉领域占得先机的成果——这本刊物是全球第一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国际性英文综述类期刊,内容覆盖电化学能源转换、存储和传输的全部学科,填补了该领域内综述类英文期刊的空白。
2013年由《上海大学学报》转型的《先进制造进展(英文)》,瞄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发的历史机遇,弥补制造领域学术期刊空白,2017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稳步提升。“如何吸引高质量论文,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担任执行主编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倪亦靖认为,“先有期刊,才有论文的高质量。论文通常会投去一流期刊,而要吸引这些高质量论文,要有出色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他们要定期讨论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走势,要有出色的出版社和努力的期刊助理,还要有出色的期刊宣传策略。”他进一步解释,“主编影响力极大,著名主编有巨大的说服力,国际编委可以吸引本国的著名研究员来投稿;出版社扮演重要角色,完善的出版系统、严格的编修、一丝不苟的处理,都是投稿学者所期望的;而期刊助理对投稿者的友善,快速作答、第一时间解决询问,也是一流期刊所具备的条件。”
“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引导中国学者在中国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成为常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周仲荣感慨,过去中国学者习惯向国外期刊投稿英文论文,如今可以在自己创办的英文期刊发表论文,这要归功于国际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我所在的研究方向摩擦学就是如此,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学者们长期频繁的学术交流,形成了活跃的学术共同体。创办一本能掌握话语权、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的国际期刊势在必行。”
周仲荣任《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主编,该刊的创刊在国际上填补了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无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空白。“国际期刊界竞争激烈,这一刊名一度遭到国外一所知名高校的阻挠。经多次协调,合作方爱思唯尔同意了这一刊名。”周仲荣提及,我国主办英文期刊的积累尚少,尤其是缺少知名出版商的平台,限制了英文期刊的快速发展。同时,新刊创建后要顺利度过初创“瓶颈期”,需要投入、坚持和眼光。他还建议,在国内主办的英文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至少附有一页左右中文摘要,这同样是话语权的一部分,有利于国内学者迅速了解国际最新成果。
近年来,以《细胞研究》《电化学能源评论》为代表,上海期刊在国际期刊界表现活跃。今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细胞研究》以46.297的影响因子再度领跑全国,这是上海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连续三年登上国内榜首。在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国内期刊中,上海占据三席,并进入全球百强,还有多本期刊在各自领域拔得头筹,在学科细分领域内坐上全球科技期刊的“头把交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业界期待,上海期刊界进一步探索“走出去”“走上去”的模式,让本土科技期刊领域的“上海现象”带动中国期刊整体水平的跃升。
(责任编辑:河田)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