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精品医院 ——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
发布时间:2022-02-22 15:57:38 来源于:中国医疗聚焦
摘要:
他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被称为“一个站在神经外科巅峰的人”。师从周良辅院士,是“华山神外”继创科元老史玉泉教授、第二代领军周良辅院士后的第三代传承人。
他还是华山医院的当家院长,立志带领全院上下,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延续华山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共同朝着“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精品医院”目标阔步前行。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
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做医生
毛颖的人生注定和医院结缘,因为母亲是一名普外科医生,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小时候的毛颖经常晚上跟着母亲去医院值夜班,他在值班室里睡觉,母亲在急诊室里争分夺秒抢救病人。几乎每天都要听母亲讲她所处理的那些病例,感受着母亲在工作和生活两头兼顾的坚韧毅力。
最触动毛颖的,是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了做医生的那种成就感,特别是当病人经过治疗,最后健健康康地离开医院的时候,作为医生的那种喜悦令人动容。
在这种耳濡目染中,他下定决心,这辈子要从医,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大学毕业后,毛颖选择了挑战难度最高的神经外科,师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院士。毛颖说,因为神经外科对显微精细操作的要求最高,对手的操控和心理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而他对自己的动手能力非常自信。
谈起自己的老师周良辅院士,毛颖心存感激。他说,老师在手术台上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使他接受了正规化、科班化的神经外科培训,这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年来他一直被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严谨的学术作风、精妙的手术技巧和勇于创新突破的闯劲深深折服。
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是漫长而艰辛的,除了天赋,还需要在各种操作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能力。毛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周末的时候,周良辅院士带着他到实验室里在尸体的头颅上练习操作。
有一个场景到现在毛颖还记得很清楚。老师养了一条小狗,每次带学生到实验室都带着,老师教他们解剖知识的时候,这条小狗就趴在边上很安静地看着。毛颖觉得这个场景很有人情味,他很怀念这段时光。
还有一点让毛颖特别感激老师,在他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老师向他建议,出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毛颖先后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学习交流,他在每一处都表现优异,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华山医院的院领导都担心这位出色的年轻人不会回来了,但是每次毛颖都会如期归来。
“一开始我们是跟跑,学习别人技术,然后我们开始自主革新,和他们并跑,现在我们在生物医药的制造技术和材料方面已经开始处于领跑地位。” 毛颖表示,上世纪90年代时,国外确实要比国内先进很多,但是恩师对他寄予了厚望,他并不想留在国外,心里想的就是学好本领回来报效祖国。
华山神外科室第三代传承人
从“创科元老”史玉泉教授,到第二代领军周良辅院士,再到如今的毛颖,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三代传承。毛颖说:“我是击鼓传花中的一环。”
1953年,现年104岁的史玉泉调至华山医院,正式创建中国南方最早的神经外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仅有两名医生、八张病床,这个学科就这样起步了。
创业难,守业也难。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东方神刀”的周良辅扛起了“华山神外”第二代领路人的重任。如今,毛颖成为第三代传承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召集人”,带领大家走正确的方向。
以医疗服务质量为“生命线”,创世界一流神经外科——这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拥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理念。毛颖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8个字:“聚精会神,经纬济世。”
“聚焦神经外科主业,聚集精英、体现精尖、力求精细、做精业务,以工匠精神攀登高峰,在专业领域中不断创造‘神奇’。”毛颖说,“我们希望能实现所有神经外科医生的梦:良好的氛围、设施、理念。”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施行“3D网格化质量管理”,在科室中以教授首诊制为经,亚专科合作为纬,完善医疗安全制度、诊疗指南,规范医疗安全指标,同时完善术前术中术后质量管理体系。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日常管理以JCI理念(JCI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的简称,其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为指导,推行18项安全核心制度,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的医疗流程质量管控。因此,国际神经外科最权威杂志《神经外科》称之为“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
都说神经外科是“华山医院皇冠上的明珠”。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金字招牌并非一代人能轻松铸就。毛颖认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之所以如此强大,主要是因为从创业发展到现在,这个学科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传承性,每一个后来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今的华山神外科已拥有140名医生、800张病床,配备现代化专业手术室40间、具有开展神经外科诊疗所需的一切先进设备,年手术量达17000台,居全国第一,70%病人来自上海之外的全国各地,其中50%~60%是疑难杂症。
对于未来科室的发展,毛颖有着清醒的认识。“团队不可能永远扩大,到了一定的规模就要走高精尖路线。”毛颖认为,华山神外的发展目标是更强而不是更大,他们这一代要做的就是要让华山神外在国际上领跑。
尖峰学科带动高峰学科形成学科群
2012年,毛颖开始担任华山医院副院长,2019年又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副院长,这些工作经历为毛颖担任华山医院院长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020年7月就任华山医院院长的发言中,毛颖表示要让华山人拥有获得感,然后朝着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精品医院的目标前行。
对于这个目标,毛颖有着自己的看法。“华山医院的愿景是打造世界上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精品医院,他跟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的愿景是不一样的。这是基于我们华山医院自身的基础、背景、历史的沿革和我们现有的水平所决定的。”
华山医院很多学科很强,在世界上都很有名,但也有很多学科偏弱。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尖峰学科,打造国际精品医院,是一个非常契合医院发展的目标。让病人认为你是最后的裁判者或最后的庇护所,这是毛颖对精品医院的定义。
毛颖认为,华山医院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华山医院的学科,比如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疾病的治疗、康复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治,也就是张文宏的感染科,还有皮肤学科、肢体功能重建等学科都处于在世界领先水平。
利用这些尖峰学科带动高峰学科形成学科群,产生医院发展的互动联动效应,再把短板补齐,带动这些弱势学科共同发展,这是华山医院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从一位神经外科系统的领军人物,到现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对毛颖来说,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挑战。
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时间,原来熟悉的临床业务和手术,要放掉一部分,而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这种变化对毛颖来说是一种煎熬,但他咬牙挺了过来。
谈到做院长的心得体会,他认为,从事医院管理首先要有奉献精神,医院管理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医院的大我。
第二,要有担当的精神,以前做副院长,可以躲在当家院长的背后,把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上面来解决。而作为院长,要面临做决策的问题,必须要有担当精神。
院长还要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带动手下的副院长、所有的科主任和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要有民主,不能搞一言堂。
对院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这不是指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习医院管理知识,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反省、虚心向别人请教。
作为上海著名的三甲医院,毛颖表示,华山医院要为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做出贡献。
他透露,目前华山医院正在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努力,这是一个网状的互动流动服务结构。华山医院每年都要培训大量来自长三角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将最新的医学技术传递给他们。华山医院也有一批医生经常前往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医院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在那里建立了很多工作站,将最新技术进行推广。
华山医院还和浙江、江苏的各大医院建立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制度,危重病人可以快速来到华山医院就诊。另外,位于上海虹桥开发区的华山医院西院也以“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全面对接长三角。
华山医院目前也在为中国的新药研发工作贡献力量,积极成为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坚实桥梁。华山医院西院已经建设了巨大的新药临床一期实验基地,为大量的临床新药进行效果检验。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面向上海和全国,还面向全世界,参与临床多中心的研究工作。
创新是主旋律
在毛颖的医者人生中,创新始终是主旋律。
从住院医师开始,他的“灵感火花”就不断闪现。当时脑外科手术病人术后要用皮片引流积血,一般要花费4小时左右的时间,5层纱布都会湿透,需要更换,这成为住院医师晚上值班必须负责的一件事。
毛颖在普外科看到他们用负压球引流腹腔积液,便突发奇想,要引用到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身上。通过实验不断改进,还找来生产厂商,根据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进一步改进引流装置。如今,这个小发明已在神经外科普遍使用。
脑动脉瘤被称为颅内定时炸弹,破裂后死亡率超过40%。“动脉瘤就是血管上的一个血泡,普通动脉瘤可手术夹闭,而有些动脉瘤太大,就像一条河的堤坝不牢,河水随时泛滥。如果把河流堵塞,然后改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周良辅院士指导下,全新的手术方案在毛颖心中出现:从患者自体抽取一根血管“架”到脑子里,供应脑中血流,然后把发生病变的脑动脉血管结扎处理。因为“搭桥”这个创新理念,“不治”变为“可治”。
烟雾病也是脑血管病中的大难题。患者反复发生脑缺血梗死或脑出血,致死、致残率很高。毛颖所在团队首创“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新术式”,搭建了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量表、血管结构及灌注、脑电、功能影像、计算机模拟等多模态评估体系,引入个体化血管重建新策略,使患者术后的神经及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再出血率仅为1.9%,远期有效通畅率超过93%。
毛颖透露,今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脑疾病治疗已经走向精准定位化,“我们可以清楚地判定每一个患者的脑部肿瘤的病理特点,确定其亚型种类,预估其生存时间,给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利用手术、放疗和化疗手段,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尽可能地保护脑部功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从医至今,经过毛颖的手术治疗,很多病人恢复了健康,还有不少人存活至今。前几年,毛颖还将这些病历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研究中找出了一些脑部肿瘤的合适靶点和病人基因突变的规律,这些成果为今后病人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该成果也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脑计划时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谈及当下与未来的研究方向,毛颖表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大脑依然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对于毛颖而言,我国进入“脑计划时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谓“脑计划”,就是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从而探索治疗各类大脑疾病的方法。
“随着近十年来核磁共振的检查技术引领我们对于大脑结构分布的认知提升至新的高度,这对于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准确判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大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未知的、有待开发的研究空间。”
另外,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其庞大的数据量需要通过类似人脑的思考与计算来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决策,若能将大脑决策的原理运用至计算机的开发研究,其运作效率与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作为“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总是与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脑血管病、脑肿瘤以及颅脑创伤是神经系统最主要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瘫痪、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痛苦。由于这些疾病的损伤位于大脑内部,因此治疗起来精细而复杂。
基于这些背景,毛颖认为,提高对大脑环路的认识和大脑功能的准确定位能力,了解大脑的一些高级意识并进行调控,就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手术会越开越小,大脑功能会保护得越来越好,让人活得更有质量,这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奋斗目标。
围绕着这个奋斗目标,毛颖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认识脑、保护脑、调控脑这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对大脑信号进行提取、认识、解析,了解大脑里面的环路,掌握大脑功能的运作规律,并采用新的技术,如轻型手术,让大脑功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并通过脑电极、脑机接口这方面的技术来实现对大脑的调控,这些都是毛颖团队未来研究的方向。
尽管历经了专科医生、科室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多种角色的转变,毛颖依然对临床工作情有独钟。
“在多重岗位的外衣包裹下,始终无法掩饰我身为一名医生的本质。随着年资的不断增长,我开始逐渐从事科研以及教学的工作,但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围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对于毛颖而言,每一个医生都是管理者,只是管理的范围与方式不同,即使现在从事医院的管理工作,仍然有赖于团队的支持与协作。
在忙碌工作的同时,毛颖也非常注重对于后辈的培养,通过教育年轻的医学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对此,毛颖说:“我们常常说,医学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因此,我做的是今天的事儿,管的是明天的活儿,关注的是医学后天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