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临床试验结果,院士李兰娟两款新冠荐药数据遭质疑
发布时间:2020-02-14 14:02:37 来源于:财新网
摘要:据李兰娟荐药数据,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的药物生物活性并不理想,被指难以在体内达到抑制病毒效果,以此实现有效浓度,患者需服药上万片。

截图自央视新闻
据李兰娟荐药数据,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的药物生物活性并不理想,被指难以在体内达到抑制病毒效果,以此实现有效浓度,患者需服药上万片。
文 | 记者 邸宁
两款宣称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再度引发争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近期在武汉宣布研究成果称,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款药物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并建议纳入国家卫健委第六版诊疗指南。但其公布的研究数据随后遭到质疑。
李兰娟介绍,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但多位专家表示,根据上述试验数据,两款药物的生物活性非常差,实际难以在体内实现病毒抑制效果,若要实现有效浓度,病人或需服用上万片药物,副作用远大于疗效,且不可能实现。
财新记者已多次联系李兰娟方面,但未获回应。
达芦那韦是一种常见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属于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IV病毒蛋白剪切而抑制成熟的感染性HIV病毒颗粒产生。
多个抗艾滋病药物被宣称对新冠病毒“可能有效”,但目前尚无药物经过临床试验验证。根据李兰娟介绍,体外细胞实验中,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抑制病毒效率达280倍,但这被认为是一个“很差的”生物活性有效浓度。
有效浓度是药物在人体产生作用所需的浓度,有效浓度越低,说明药物生物活性越高,达到药效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药物有效浓度的单位包括微摩尔、纳摩尔,1微摩尔=1000纳摩尔。
一位药学专家对财新记者解释,该药物对于原靶点(指抗艾滋病病毒的起效靶点)的有效浓度在纳摩尔级别,而300微摩尔与纳摩尔相差在万倍左右。“这个数字不知是发布错了,还是就是300微摩尔,如果是实际数据,那么建议到新版诊疗指南是会有问题的。”这位专家说。
亚利桑那大学药学院助理教授王俊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则介绍,在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上,另一款被认为潜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有效浓度约为几十纳摩尔。
阿比朵尔则是一种抗流感病毒用药,主要适应证是A型、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抗流感用药对新冠病毒无明确疗效,目前仅在部分地区作为对症治疗使用。王俊表示,阿比朵尔和奥司他韦所作用的病毒蛋白只在流感病毒上存在,在新型冠状病毒上是不存在。即从理论上说,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阿比朵尔和奥司他韦能对新冠状病毒有效,且目前并未有任何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该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王俊指出,李兰娟团队宣布的阿比朵尔抑制新冠病毒的有效浓度是10~30个微摩尔,这个浓度同样在体内很难实现。
药物生物活性不足,意味着若要实现药效,病人需服用远大于常规剂量的药物。“它(阿比朵尔)可能在体外有一些活性,但这个只有在很高的浓度下才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病人可能要吃很大剂量的药,才能在体内达到这么高浓度。几十克到上百克的药物,它的副作用远远超出它的药效,体内是很难实现的。”王俊介绍。
财新记者了解到,盐酸阿比朵尔用量为一次2片(0.2g),一日3次,服用5日,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6.2%,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昏和血清转氨酶增高。中国唯一上市的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片推荐剂量为每日1片,相当于867.28mg达芦那韦乙醇合物。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