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圆明园兽首铜像重聚 六百余件文物讲述归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18 16:35:02    来源于:大公报

摘要: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展览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调集包括由“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购回的《伯远帖》《五牛图》真迹、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圆明园兽首等600余件珍贵回归文物,讲述70年来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展览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调集包括由“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购回的《伯远帖》《五牛图》真迹、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圆明园兽首等600余件珍贵回归文物,讲述70年来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大公报记者江鑫娴 北京报道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上表示,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等方式,已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流失文物回归的故事,从一个独特侧面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他说。
 
流日青铜组器回归首秀
 
展览分为“圆明梦归”“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和“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四个部分,讲述了25个文物回归的故事。据介绍,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展览将持续至11月下旬。
 
作为今次展览的一大看点,6件圆明园兽首铜像被摆在了展览入口位置,这也是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时隔159年再度“重聚”。国家文物局介绍,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失海外。它的回归启示国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展览的结尾,是上月刚刚回归的一组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包括1鼎、1簋、1甗、1霝、2嬃、2壶,体现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时代风格,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一共多达330字。这是中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今次展览也是这组文物的回归首秀。
 
港秘密小组追回“二希”
 
《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当属今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一批展品。不过《中秋帖》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伯远帖》和《五牛图》则是真迹展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由回归“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从香港购回。
 
民国以来连年战乱,大量珍贵文物流至香港,引起众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贩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中秋帖》《伯远帖》和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启动文物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时任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地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此外,展览还特设“香港抢救征集珍贵钱币文物”专区。
 
多名港人护宝 珍藏捐赠国家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讲述了杨铨、叶义、曹其镛等多位港人将收藏珍品文物捐赠国家的故事。其中,杨铨为祖国文物流失倍感痛心,立志尽毕生之力保护中华文物。1959年至1964年间,他克服种种困难,分8批将其珍藏的5000余件(套)文物运回内地,捐献给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接受的最大规模的文物捐赠。
 
杨铨捐赠文物包括陶瓷、铜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大部分文物后划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在抗日战争中以医术仁心闻名香港的叶义,生前多次将自己珍贵的文物与艺术收藏捐归公有。去世前他留下遗嘱,将其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批犀角文物展现了明清时期雕刻家杰出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一批极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文物艺术品。
 
展览还展出了香港企业家曹其镛夫妇捐赠的中国古代漆器。此前曹氏夫妇将珍藏的168件(套)中国古代漆器无偿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年代跨度从宋元至明清,数量众多、品质精良。浙江省博物馆因此改善了漆器文物收藏的格局与面貌。
 
港嘉宾冀港青多了解祖国历史
 
来自香港的张素萍女士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展览开幕式。在参观完展览之后,她表示,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非常有意义。透过展览,她更全面地了解了祖国的辉煌历史,知道文物的流失和回归过程,以及包括港人在内的诸多爱国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她希望,香港的青年人也能多到内地来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通过参观各大博物馆的展览,多了解中国历史,爱护、保护文物。同时,她也期待能在香港看到更多这样高规格的历史文化展。
 
张素萍表示,今次流失文物回归展是一个自信满满的成果展。正是由于近年来经济实力、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在追讨流失文物方面才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果。
 
在展览中特设“香港抢救征集珍贵书画文物”及“香港抢救征集珍贵钱币文物”专区,同时还讲述了多位港人将珍藏的大批文物捐赠给国家的故事,这在张素萍看来都是爱国的体现。她认为,爱国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她希望香港的青年一代能多看看类似展览,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看到前辈们为国家发展的付出和承担,深刻理解他们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国宝回家 彰显文物追索自信
 
文物界称为“罕见青铜器珍品”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17日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向公民展出。作为大批曾流失海外又辗转回归祖国的重磅文物之一,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与600余件回归文物汇聚此展,诉说前世今生。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日前向媒体表示,此次展览规模大、文物多,文物回归故事十分感人。据介绍,在文物追索的25个案例中,每个案例中都汇聚着中华儿女拳拳爱国之心,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文物守护者的心血与努力,也蕴含着许多精彩曲折、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伯远帖》《五牛图》《中秋帖》等广为人知的“国宝”级文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中央人民政府实施的抢救征集文物工作后,重回祖国怀抱,收入公共馆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文物十分丰富,但同时,文物破坏、流失也非常严重。尤其是近现代,清末开始,国力衰退,屡受列强欺凌。流失的文物也大部分是那个时代开始大量外流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这其中不包括私人收藏,而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共有1000万件左右。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最多的7个国家分别为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法国。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未来,在政府和民间爱心人士的合力之下,将有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