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猜想下一个入遗的中国遗产


发布时间:2019-08-20 11:44:1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随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7月成功入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作为地大物博又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还有哪些世界遗产和自然遗产可以申请入遗,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7月成功入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作为地大物博又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还有哪些世界遗产和自然遗产可以申请入遗,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阿塞拜疆当地时间7月10日,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闭幕。本次大会共有29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4项自然遗产,24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至此,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167个缔约国中。其中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39项。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此外,在第43届大会闭幕之际,大会主席正式宣布2020年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在中国福州举办,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当选下一届大会主席。世界遗产工作进入“中国时间”。

 

漫长的申遗之路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

 

根据流程,一项遗产要申遗,首先要列入缔约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并需要上报世界遗产中心至少一年,方有资格正式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首批《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第二批《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由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12月15日公布并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其中包括文化遗产35项。最新一版的61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公布。

 

据介绍,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61个项目分布于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古建筑、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历史村镇、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

 

申遗项目进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还只是经过了中国国内的“海选”,“海选”过后的申遗项目需要和其他国家“海选”出的申遗项目争夺为数不多的入遗名额。中国每年将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优选出一项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评判审议。这个过程需要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才算完。

 

从确定申遗到通过国内“海选”,再到正式入遗需要多长时间?从世界范围看,这个过程很漫长很复杂,杭州西湖申遗花了12年;大运河申遗花了8年;日本富士山申遗花了19年。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世界遗产名录》申报规定,一个申遗项目只能申报一次,若被否决,便永远不能再申报。

 

每年花费3亿多

 

为了保护世界各地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建筑、自然等遗产的发展与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建立《世界遗产名录》。自从这个名录建立以来,世界各地难挡“申遗热”,其中又以中国最为典型。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目前约有两百多个申遗项目,其中还有一百多个尚未进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得到国家批准仍在孜孜不倦努力的项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规定的一个国家一年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中国要把所有申遗项目纳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还要含辛茹苦奋斗百年以上。

 

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申遗成功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首先,联合国带来了保护技术和人才。2003年,被纳入名录的河南龙门石窟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信托资金的支持,并带来了日本先进的科学团队,对洞窑进行检测、修筑。其次,许多景区被纳入“世遗”后,景区国际监管规范,相当于有了一个更高标准的部门来为这些景区的游客数量、资源利用与开发把关。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很多时候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对于景区。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带动GDP的神话,一直为每个申遗的政府津津乐道。由于申遗中参和着重要的经济因素,使得有些申遗项目不知不觉“变味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此前透露,中国每年申遗花费3亿元。《人民日报》则报道称,3亿元绝对是不够的。据悉,河北登封的“天地之中”申遗,9年花费了8亿元;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福建开平碉楼申遗花了1.36亿元;山西五台山为了申遗仅景区整治搬迁等费用就花了8亿元;湖南、浙江等六地联合为“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共花了十几个亿……乃至“国家级贫困县举债申遗”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有什么必要花这么多钱去申遗?”“巨资申遗是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类似的疑问不少。

 

另据媒体此前报道,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申遗后带动的经济增减可谓“简单、粗暴”,这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对申遗存在误区。著名学者、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表示:中国的“申遗热”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世遗”等同于“摇钱树”,二是误以为所有的“世遗”都是先进文化。

 

此外,更严重的是申遗后对景区的无序开发与破坏:开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线,丝毫不考虑景区能力而加设电梯、索道、人为地把建筑重新“做旧、仿古”。从近年张家界、故宫、天坛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的事件便可见目前我们对遗产的态度亟待纠偏。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对遗产的破坏,以这样的出发点去申遗,这种“重申报、轻保护”的模式对遗产来说肯定是个包袱。当申遗已被当作一种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却被看轻、被边缘化,如此斥巨资申遗,得不偿失。

 

一向以众多的世界遗产而闻名的英国,2008年宣布,由于申遗后维护和修葺的费用远远大于其带来的旅游效益,将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另一个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意大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景点门票统一由国家制定,票价最高的比萨斜塔也不过15欧元。门票价格虽然不高,但意大利政府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经费保证方面的工作却不遗余力,每年大约有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保证开支。更在1996年以来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

 

古泉州刺桐史迹受关注

 

中国已入遗的世界遗产数量虽然已经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关于下一个最有可能入遗的中国遗产,依然引发不少关注。中国国家文物局2月2日在其官网发布《国家文物局2019年工作要点》称,“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再加上明年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在中国福州举办,人们普遍认为,古泉州刺桐史迹最有可能是中国下个申遗重点,也是近年来最有可能入遗的中国遗产。
 

∧古泉州刺桐史迹

 

古泉州刺桐史迹是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洛阳桥、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德济门遗址、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16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见证了“刺桐”(古泉州)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

 

泉州的兴盛起于唐代,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在宋末元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时期,泉州港超过广州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在当时成为“七闽之都会”,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是这样记载泉州港的:“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泉州出发,到达西亚、东非地区,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2017年1月,泉州市就将《古泉州刺桐史迹》文本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推荐信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法国巴黎)。2017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登记申报项目,转交给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7年9月,咨询机构专家实地考察。2018年5月,咨询机构向世界遗产中心递送评估意见和建议。

 

2018年7月,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林)审议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项目,决定“发还待议”,以失败告终。据说,这也是中国首例申遗失败。虽然古泉州刺桐史迹在去年未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发还待议”(即需要补充资料概念再申请,但需要占用该年中国申遗名额)还有再次申请的机会,避免了最坏的结果——“不列入”。

 

业内人士表示,古泉州刺桐史迹在2018年的申遗虽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已成功了一大半。2020年补充内容后再次提交入遗申请,成功的希望比较大。泉州市委原书记郑新聪曾表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较多,但泉州是获国家单独申报申遗,足见对该古城辉煌歷史和灿烂文化的肯定。

 

有序推进的后备军

 

除了古泉州刺桐史迹的申遗工作,包括趵突泉、安徽歙县古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北京市中轴线、万里茶道、 侗族村寨等已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中国遗产申遗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歙县古城墙

 

今年6月8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南一媒体当天就刊文披露:6月8日,一则喜讯传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报道称,泉水及泉文化是济南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也是济南的文化标记。为做好泉水申遗和保护工作,济南市相关部门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从泉水补给区到泉水出漏区,从荒郊野外的重点渗漏带到游人如织的核心景区,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文化建设、宣传教育、考古、立法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7月7日,安徽媒体安徽网刊文《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歙县古城墙申遗进展如何?》披露,“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古城墙,也一直在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据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明城墙牵头,联合多座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为南京、西安、兴城、襄阳、荆州、临海、寿县、凤阳、正定、宣化、汀州(长汀)、开封、肇庆、歙县等十四座古城墙。”

 

安徽网的报道认为,“申遗之路十分漫长,大运河申遗前后用了8年时间,明清古城墙联合申遗预计至少5年时间才能成熟,到时候会正式提出申请。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也将为明清城墙申遗提供很好的经验……”

 

江苏连云港今年5月间披露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联合申遗工作进展。

据介绍,连云港海洋文化积淀丰厚,具有时间延续长、类型和功能多样的特点,完整和系统地保存和展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目前,海丝联合申遗工作正在进行,和其他申遗城市相比,连云港市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各遗产点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遗产价值内涵的关联性的研究。

 

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近年来也颇受关注。据《北京日报》此前报道,今年5月11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以申遗为抓手保护中轴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当前,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压实责任、持之以恒,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

 

和济南泉水申遗项目一样,民盟湖北省委会建言的“万里茶道”申遗也已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国家文物局已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与俄国之间形成了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商品的长距离商业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在中国涉及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个省(区)。据悉,未来时段,8省区还将推动“万里茶道”蒙古段、俄罗斯段的遗产考察,加快推进“万里茶道”申遗的国际合作。

 

和济南泉水、万里茶道相比,侗族村寨联合申遗项目早在2012年就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了解,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国侗族村寨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2018年底,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四市(州)六县共同签署了《中国侗族村寨联合申遗会商协调备忘录》,明确侗族村寨联合申遗工作由贵州黔东南州牵头,其他地市(州)县配合,将联合申遗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空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