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敲警钟


发布时间:2019-06-18 14:25:1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堪称法国文化地标。4月中旬的一场大火在令法国心痛不已的同时,也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堪称法国文化地标。4月中旬的一场大火在令法国心痛不已的同时,也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2019年4月中旬,世界名胜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导致尖顶坍塌,距2018年9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火仅大半年。延续了14个小时的大火让这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损坏严重,造成教堂极具标志性的箭形塔尖倒塌,长逾百米的木质屋架被大火吞噬,玫瑰窗和部分文物遭到损毁,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

 

法国文豪雨果在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卡西莫多这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形象,成为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角色。在180多年后的这场大火中,卡西莫多至少部分地失去了他栖身的钟楼。倘若文豪复生,他笔下的卡西莫多一定在哭泣,面对熊熊大火,善良而勇敢的敲钟人或许会奋不顾身地冲进浓烟,在火光中撞响具有特殊意义的警钟。不过,警钟为谁而鸣?这或许是在钟声响起后会让卡西莫多感到困惑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火灾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文学世界里,都有着永恒价值的建筑物。它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它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此次遭受的浩劫无不令人痛心,不但令巴黎人、法国人目睹此景潸然泪下,也令世界上无数曾经参观和欣赏过这些瑰宝的历史爱好者顿足捶胸。

 

此次突如其来的火灾正值法国的多事之秋。法国此前刚刚经历了旷日持久、延续22轮仍未平息的“黄马甲运动”,国内陷入了严重的分裂和动荡之中。近几个月中,巴黎圣母院也曾作为“黄马甲运动”的聚集地之一反复出现在媒体和网络图片中。这种背景下的火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的国内局势。

 

∧2019年4月中旬,世界名胜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导致尖顶坍塌

 

古人常把火灾等异象视作上天对国家治理失策的一种警示,这当然毫无科学依据。但某些灾祸往往发生于国家混乱之际,或许也并非完全因为巧合。近年来,巴黎圣母院因为空气污染和酸雨受到了严重侵蚀和损害,需要至少1亿欧元的修缮费用。由于各种危机缠身、财政上捉襟见肘,法国政府直到去年才拨出4000万欧元进行修缮。政府在各种危机面前无暇顾及文物保护问题——毕竟这个议题在国家议事日程中看上去不是那么紧迫,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隐患。

 

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法国首都的地标、雨果名著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最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堪称人类文明的一次灾难。150多年前,了解到圆明园惨遭焚毁之后,雨果曾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充满悲愤地对殖民者的强盗行径进行了控诉。那场大火是人类文明史上更大的一场灾难,也是特定年代殖民者制造的“人祸”。

 

所幸一个多世纪过去后,世界在向前演化中不少领域还是出现了明显进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文明世界的共同图腾,而诸如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破坏文明遗迹的罪行,则会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声讨。

 

经过持续不懈的扑救,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框架得以保存,多数文物得以免遭焚毁。最终的损失清单看起来比大火肆虐时人们根据火势预估的情况要稍好。

 

惨痛的教训

 

人们不会忘记:2018年9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突发大火,这座拥有200年历史的拉丁美洲最大博物馆陷入火海,超过2000万件馆藏文物付之一炬,仅有10%的藏品得以幸存,损失无法估量,也令世人震惊。谁都不应忘记:在中国,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格里拉“月光之城”独克宗三分之二被焚;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了8年,尚未完工的亚洲第一高木塔——四川绵竹市九龙寺在一场火灾中化成灰烬;还有重庆的风雨廊桥、贵州黔东南的古寨、湖南洪江的古城……近年都接连遭遇无情大火。

 

文物古建筑,是全世界的。无论是中国的古城古寨、寺庙廊桥,还是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圣母院,所遭遇的“厄运”,都是国家之痛、世界文明之殇。而且,这些深深的文化伤疤,人们恐怕永远都难以抚平。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据估计,即便按照最保守的计算,修复巴黎圣母院火损部分,至少需上百亿欧元资金和十年以上时间,且能否“整旧如旧”尚难断定,而一些珍贵文物、景象,恐怕已无法回到以前的模样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惨痛的浩劫警示着我们,文物古建筑的防火不容忽视。从原因层面来分析,许多古建筑火灾多是人为因素引发。目前,巴黎检方正在进行巴黎圣母院大火相关调查工作,调查方向初步定为“过失引发火灾导致损毁”。

 

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可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撕开一个个火灾事故的外衣,一个共同特征往往都是“人防”失守,包括消防管理不到位、不作为。“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个事故征兆的背后,还有三百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必须敏锐而及时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民众跪地祈祷

 

  法国邻国的比利时本身也有许多数百年历史的重要教堂,比利时消防单位上周检查布鲁塞尔多处教堂设备,认为虽然有独立消防栓,消防员可即刻取水,但消防单位也承认需要加速设置一些措施,否则比利时教堂若发生大火,不确定能否及时扑灭。

 

一些古迹教堂或建筑物位处狭窄街道,如果发生像圣母院那般大火,大型消防车辆将难以进入。

 

 而有些教堂虽配有消防管线,消防员可以立即取用,但因为建筑物屋顶相当高,或是木材老旧承载力有限,进入这些建筑物天花板和屋顶太危险,因此从未进行消防演习,引发能否及时灭火的担忧。

 

 此外,许多古迹虽然在90年代加强消防安全措施,但目前多数并未建置自动洒水系统,比利时消防单位过去认为在重要遗产建筑上建置系统花费相当昂贵,但现在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后,重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议题已浮出台面。

 

文物保护警钟敲响

 

此次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钟。在竭尽所能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报道,早在2015年,建筑历史学家曾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地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当意识到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已完整保留下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安德鲁•塔隆这个名字满怀敬意,这位已故建筑历史学家为巴黎圣母院留下的10亿多个数据点,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大教堂面貌。

   

 技术生成的模型能展示出大教堂最微小的细节,误差只有约5毫米。

    

早在2011年,塔隆就开始精确测量巴黎圣母院。耗时数年,激光扫描点囊括了大教堂内外的50多个地点,他对圣母院内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多次扫描和数据反传。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测量中世纪建筑的工具没有公众想象中的先进和高明,有不少是诸如铅笔、铅锤、绳子等古老工具,出错概率并不低。对激光扫描技术来说,优势显而易见:精度高、不会遗漏。据了解,在扫描运行过程中,首先抓取在同一个三维空间里的相同位置,拍摄球形全景照片,接下来将照片映射到激光产生的扫描点上,如此,每个点会成为照片中这个位置像素的颜色,以此来累积创建大教堂的三维图像。

 

 重建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存进硬盘里”的巴黎圣母院至少给了公众更多希望,让后人有可能一睹这座美丽建筑曾经的样子。

 

伴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广泛应用,助力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修复。

 

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在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北京2018大会上分享过让故宫成为“网红”的秘笈:AI(人工智能)重启紫禁城,让藏在深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对于文物保护和复原,故宫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让原有技术如虎添翼。

 

 

与此同时,故宫拥有200名修复医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仪器设备分析检测,碎了几千片的绘画、碎了200多片的先秦铭文青铜器、25层堆绣32种材料的珍贵唐卡都重获新生。

 

其实,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在上海,通过研发城市建筑运维与更新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已为包括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等数百栋优秀历史建筑建立了精细化测绘与三维数字化档案。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选择,这也要求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步伐。

 

 同时,还需要构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文物修复数量大、文物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化遗产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也拓宽了其交流和影响范围,可以让古老的文化变得更“酷”,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宁远)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