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去呼伦贝尔之前要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发布时间:2019-06-18 10:38:4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印度人崇拜恒河,俄罗斯人赞美伏尔加河,埃及人赞美尼罗河,法兰西人赞美塞纳河,华夏民族赞美黄河、长江……每个民族都在赞美自己的母亲河。

印度人崇拜恒河,俄罗斯人赞美伏尔加河,埃及人赞美尼罗河,法兰西人赞美塞纳河,华夏民族赞美黄河、长江……每个民族都在赞美自己的母亲河。

 

额尔古纳,是条河流,她曲线妩媚,长达667公里,她拥有很多支流:呼伦河、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公元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额尔古纳河便成了中俄界河。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的室韦是中国唯一一个俄罗斯民族乡。透过清晨的浓雾也能看到对岸的俄罗斯小镇奥洛奇。通往河边的土路已经被临时拉起的铁丝网拦住。

 

室韦对岸奥洛奇沿河每隔数公里一座的岗哨哨塔提示着游客,两国的居民虽然比他们本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同胞生活得更近,不过几十米的界河依旧是咫尺天涯。在这个古老的摇篮中,也孕育了一个神奇的孩子——鄂温克人。  一百多年前,以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从被划开的额尔古纳河左岸流浪到右岸,渡过了一座山一条河,他们还是生活在他们的山里他们的河边。他们还是以氏族为群落生活在一个乌力楞,靠打猎与养驯鹿为生,住在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穿着狍子皮裤子。

 

多少年来以在山林中狩猎为生,他们是中国境内最后一个可以合法持枪的民族,却在2004年被收缴了最后的猎枪。
 

 

 他们住进了照不进星光的白墙红顶的房子,他们不再骑温驯的驯鹿,没有动物再能让他们猎,没有树让他们葬于斯,他们走下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山,也就走出了世世代代纯朴却如诗一样的生活。  在河流的右岸,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
 

 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时代的变迁和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个原始游牧民族在一个世纪内的生活历史,展现出一部史诗般的抒情画卷。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分“清晨”、“正午”、“黄昏”以及“半个月亮”四个部分的讲述,通过一天的各个时段来配合部族兴衰以及讲述者个人的生命状态。

 

每个来呼伦贝尔的游者都该先看看这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额尔古纳河畔,鄂温克族人面朝东方,界定了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即使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诗般的生活,这个民族永仍面朝着东方,在最接近光明的地方。  透过浓密的树荫,跟着驯鹿,听见木库莲的声音,追寻属于自己民族的音符。他们内心仍留存着鄂温克族人的强大与超然,他们的内心仍有一方安静的土壤,留给驯鹿蘑菇和苔藓。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