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
发布时间:2019-06-12 11:26:0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2018年,中国国务院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实施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作为“排头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将在中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2018年,中国国务院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实施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作为“排头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将在中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自2000年中国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至今,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己经走过了近二十年,但生活垃圾分类似乎仍是一个口号。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都是混和收集,除试点城市外还有许多城市根本就没有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城市,市民和路人也做不到垃圾分类投放,即使分类投放,由于没有垃圾分拣中心,最后还是混合后运送至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强制手段必不可少
推进垃圾分类,需要鼓励甚至利导,但强制手段也必不可少。事实上,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垃圾要分类,也不是不赞成垃圾分类。但因为没有强制性,它充其量只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情。法律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保障来推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此举标志着,在推行近20年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在上海纳入法治框架。
上海此前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制效果一直不理想。不是从垃圾源头上就无法做到分类,就是在之后的运输中又将已分好类的垃圾一股脑的装入垃圾车。从最早的垃圾袋装化到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再到部分区域试点的生活垃圾多种分类和干湿分类。此番《条例》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
垃圾分类纷繁复杂,需要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以前,分好了类,垃圾车却混装拉走,挫伤过很多居民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将被严格禁止,《条例》明确全程分类:单位和个人要源头分类,物业公司要分类驳运,收运企业要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要分类处置。
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以保障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责任不清的时代也将过去。《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表示;“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粗略估算,如果用2.5吨卡车来运送,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所需车辆头尾衔接便可绕上海内环一圈。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上海此次立法,便在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的同时,分设了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专章,将管理范畴延伸到两端,涵盖了全链条。
源头减量,是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此前多为倡导性规定,《条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譬如,《条例》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餐具。资源化利用方面。《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支持在公共绿地、公益林土壤改良工作中优先使用湿垃圾资源化产品。
上海绿化市容局一位处长直言,过去十几年垃圾分类如果是“小步走”,而今这项工作开始“大步迈进”。目前上海垃圾分类还处于零散化状态,多在一个小区或是公司施行。而接下来将更加注重区域覆盖全民参与,同时会以整条街镇或整个行政区来推进。2018年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奉贤、崇明6个区实现整区推进,2019年黄浦、徐汇、普陀、闵行、嘉定、金山6个区实现整区域推进,2020年全市全面实现整区域推进。
垃圾收费将成趋势
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那上海是否会进行收费呢?其实上海早已对企业实施了垃圾收费制,至于居民生活垃圾未来是否同样会进行收费,目前暂不会施行,但会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有必要也不排除收费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月21日起,广东省深圳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在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上公布,向公众征求意见。《规定(草案)》提出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推动垃圾减量分类。
垃圾按量收费方面,台湾台北市早在2000年就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香港也已启动相关立法程序,最快于今年实施垃圾按量收费政策。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此次《规定(草案)》授权深圳市人民政府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和差别化收费的原则,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深圳市垃圾处理费随水费征收,由于垃圾产生量与用水量无直接关联,对垃圾分类工作难以起到推动作用。按量收费、分类计价将垃圾费与垃圾产生量直接挂钩,能够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减量和分类。不过,该项工作对现有的收费模式改动较大,建议先行选择区域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形成成熟稳定的政策后再行推广。
无独有偶,4月18日,广东省东莞市司法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办法》),征集社会公众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中,《管理办法》提出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政府定价,收费标准可按照每户、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营业面积或用水量折算等计收方式制定。
有专家表示,推进垃圾分类,技术和设施方面的问题相对好解决,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才是大考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立法和收费并不能保证万事无忧,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
自《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以来,多地结合方案要求和当地情况进行有益探索。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探索积分奖励、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等多种方式;河南省郑州市通过加大政策奖补力度等措施,筹建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设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目前中心城区启动垃圾分类的社区已达239个;甘肃省兰州市设智能垃圾分类箱,代替人工进行垃圾回收、分类、称重等工作,鼓励市民“存”垃圾、兑积分、换奖品。
∧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久久为功
不只在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在江苏省沛县,当地政府为每户村民配备两种垃圾桶,蓝色的标明“可堆肥垃圾”,红色的标为“其他垃圾”;每个村都有一名“考官”,根据每户分类的精准度来决定“点赞量”,“点赞”越多,村民获得的奖品越丰厚。通过建设阳光堆肥房,当地利用阳光太阳能集热技术,每年处理大量可堆肥垃圾,生产的肥料用于滋养土地。当地居民唐金雪说:“村民家里种花种菜,需要肥料可以免费来取,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相当高。”
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久久为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建议,一是政府层面,应加强制度设计,制定系统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尤其需要引进第三方的绩效评估;二是个人层面,引导全民参与,可以在社区、单位等进行垃圾分类的自主治理实践;三是企业层面,应主动减少包装量、使用再生料,鼓励探索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商业模式,为政府采购服务提供选择,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双赢。
发达国家生活垃圾这样分
在很多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形成一种基本共识。上海此次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垃圾分类的种类和标准不尽相同。
在英国伦敦,生活垃圾一般分三类,分别是塑料瓶罐、纸张以及其他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不可回收利用物品是一个较难辨识的垃圾类别,好在当地商品包装上都有明确的标识。如果不能回收利用,就会印上一个被划上一道斜杠的循环符号,一旁的英文标明“不能回收利用”;如果能回收利用,就印上一个循环符号,一旁的英文标明“能回收利用”。
在澳大利亚,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利用垃圾、不可再生利用垃圾、园林有机废弃物垃圾三类。无论是独栋房屋还是居民公寓楼,每栋楼通常都有黄、红、绿三色盖子的塑料垃圾桶,当地政府会有规律地安排不同垃圾的回收时间。
走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大街小巷和各类公共场所,通常会看到两个并排摆放的垃圾桶,一个写着“有机物”,一个写着“无机物”。前者用来装废纸、塑料制品、玻璃、金属等,后者用来装果皮果核、残羹剩菜等。墨西哥的垃圾分类简单明了,法律法规对各环节责任规定明确,所以分类效果较好。
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多数社区里设置的垃圾桶至少有7种,分别用来投放纸板、干燥干净的纸张、各类商品的塑料包装、金属及铝制品、有机垃圾、玻璃、可燃垃圾。此外,不同类型的电子废弃物、电池和其他危险品,必须拿到专门的分类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在加拿大,生活垃圾首先按照能不能进行生物降解被分成两类。挑出厨房垃圾等可以进行生物降解的垃圾后,对不能降解的垃圾作进一步分类:判断它们能不能再循环利用。因此,可以将干净的塑料瓶罐、利乐包装等可循环利用的挑出,再将玻璃单独挑出,然后将有害垃圾挑出,这样就剩下一些被油脂污染的食品包装等无法再循环利用的垃圾。此后要做的,是把这些分类出来的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 “不分类不带走”是加拿大的普遍做法,如果居民把垃圾错放到分类垃圾桶里,收运人员就会拒绝收运。
对垃圾分类最细心的国家非日本莫属。扔垃圾在日本是一件“天大的事”。外国人在日本区政府办完登记手续后,不仅会得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指南,而且还有工作人员详细讲述相关要点。
∧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要求十分严格
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要求十分严格,基本上都细分到十几种。一个饮料瓶,要经过好几步才能扔掉。首先将标签和盖子取下来,归入可燃烧垃圾,塑料瓶身要用水洗涮干净,归入资源类垃圾。扔垃圾时间也非常固定。比如,厨余垃圾等可以在周二和周五扔掉,废旧报纸等只能在周四扔,小型金属物品等只能在每月的第二和第四个周六扔,每天限定在早上7点到9点。
乱扔垃圾或将坐牢
有中国留学生感慨:“如果不能将垃圾正确分类并按规定时间扔出,简直无法在国外生活。”
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社区自治,居民互相监督。社区值班人员早上7点之前就要把盛放垃圾的箱子和筐子摆出来,收完垃圾之后,还要对盛放垃圾的区域进行清理。回收车会拒收没有进行分类的垃圾,这时,值班者就要找到其主人,并监督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澳大利亚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离不开政府、环保组织、学校等多方面的宣传。这些机构经常在居民社区举办各种垃圾处理及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资料、开展讲座等方式,为民众讲解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有“软引导”,也有“硬约束”,对于给了提示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人,伦敦政府部门表现得相当强硬。乱扔垃圾触犯环境保护法令,可能面临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2.57万元)罚款,甚至要被起诉、坐牢。
西班牙马德里市政府和物业公司都会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违规现象,将处以罚款:物业公司需向市政府上交罚款,而居民则面临市政府和物业公司的双重罚款。
在美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不仅有详细的法律规定,而且有科学的管理方法。1965年,美国制订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76年修订更名为《资源保护及回收法》,1990年又推出了《污染预防法》。
规矩定好,关键在于执行。在美国乱丢垃圾是一种犯罪行为。各州都有禁止乱扔垃圾的法律,乱丢杂物属三级轻罪,可处以300到1000美元不等的罚款、入狱或社区服务(最长一年),也可以上述两种或三种并罚。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家庭的分类处理,美国家庭垃圾的最终走向是回收利用(包括直接回收、路边分类、堆肥、综合利用等)50%,填埋40%,焚烧10%。
墨西哥媒体曾指出,将垃圾处理的相关内容写入法律意义重大,这给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技术创新带来积极变化。比如,地方政府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困难会向大学等研究机构寻求技术支持。
垃圾分类处理后,成果也是很明显。墨环境部数据显示,墨西哥对PET塑料瓶的回收率达到60.3%,超过巴西的42%、美国的31%和欧盟的25%。此外,墨西哥回收的纸制品占到造纸工业原材料的88%,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保护了环境。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
(责任编辑:空城)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