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探访非洲“袖珍民族”俾格米人


发布时间:2019-06-12 11:21:0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身高1.3—1.4米,8岁即发育成熟。他们至今在丛林中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自食其力,自称 “森林之子”。

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身高1.3—1.4米,8岁即发育成熟。他们至今在丛林中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自食其力,自称 “森林之子”。

 

 

俾格米人泛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5英尺(1.52米)的民族,这一名称源于古希腊人对于非洲中部矮人的称法,以非洲中部的尼格利罗人最为著名,俾格米人多半指他们。

 

目前,非洲大陆的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喀麦隆、卢旺达、刚果(布)、刚果(金)、布隆迪、加蓬、安哥拉、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都有俾格米人居住。

 

位于四大人种之外

 

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生物学家以本质主义方式(即以体质特征为标准)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

 

俾格米人不在传统的四大人种之中,而是被定义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这个神奇的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但据有关媒体报道,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也有少量俾格米人分布。

 

俾格米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鼻宽唇薄,头发鬈曲,体毛发达。虽然他们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但他们却不胖,而长得比较精瘦。他们以20-50人为一个氏族单位,聚群而居,过着采集和渔猎的朴素生活。

 

在非洲森林中部生活的俾格米人,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基本在1.3米至1.4米之间。但他们发育快,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并生儿育女。一位刚果(金)的俾格米少女说:“我们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后,夫妻间要忠诚于对方,不能乱来。”

 

与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比正常黑人的肤色相对较浅,俾格米人的肤色呈深棕色,他们头发也不像正常黑人的头发卷得那么厉害。因此,俾格米人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视。直到今天,当刚果人嘲笑一个人笨的时候,仍称他为“曼布提”(斯瓦西里语,俾格米人的意思)。

 

∧与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相对较浅,俾格米人的肤色呈深棕色,他们头发也不像正常黑人的头发卷得那么厉害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年岁最大和最聪明的人被公认为俾格米人氏族族长(长老)。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俾格米人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

 

人类学家研究证实,俾格米人是史前桑加文化的继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民族。历史上,他们曾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一部分被同化,其余则被排挤到热带森林深处。

 

封闭式的原始生活

 

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

 

各家茅屋面积五六平方米,屋中间的石头上生者着一堆火,上方架着一个泥罐子,树干横在地上当凳子,墙上挂着弓箭、兽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家什。平日一家睡在用兽皮和杂草铺就的地上。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战火的纷扰,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俾格米人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十分灵敏,是捕猎的高手。据说如果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10米外飞过,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蜜蜂的种类和雄雌。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劳动果实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统一进行平均分配。

 

∧ 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战火的纷扰,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他们将采集到的各种野果子捣碎,把汁液与妇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妆品。因野果种类不同,颜色各异,所以,配制出的化妆品五颜六色。俾格米妇女喜欢浓妆艳抹。她们在脸部绘上几何图形,以增加美感。

 

俾格米人爱吃白蚁。白蚁出洞,预示大雨降临。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喀麦隆俾格米部落的一位首领介绍说:“吃白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不下雨,我们就用烟把白蚁熏出洞。”

 

俾格米人还喜欢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着穿起了衣服。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正在生长的树木,只用枯干的树枝取暖或烹饪食物。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俾格米人除了身材非常适应森林环境,在丛林生存技能上也积累了海量的经验并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通过猎杀一头大象来完成自己的成人礼,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对于某些疑难杂症,除了草药还会辅以巫术来宽慰病人(巫医不分家)。在使用草本药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种叫依波加的宝贝,其实质是一种可致幻的微毒植物,对于想通灵的巫医来说,实在是妙不可言的好东西。

 

命运多舛屡遭迫害

 

俾格米人这种乌托邦般的美好生活后来被南迁的班图人打破和战争打破。班图人是农耕种族,他们是非洲第一大种族,非常懂得适应环境。据说俾格米人的器官被迷信的班图人认为可以获的超自然的力量而被广泛用于巫(医)术活动。

 

班图人从他们的邻居尼罗特人那里学会了畜牧,从矮小的俾格米人那里学会了森林里的采集和狩猎知识。实际上,在班图人南迁的过程中还吸收了部分俾格米人的血统和文化。然而在古代,相对于个子矮小的褐皮肤俾格米人,班图人无疑是高大而强壮的。

 

因此俾格米人是受班图人歧视甚至迫害的,在非洲个别地区,矮小的俾格米人被人口占大多数的班图人视为二等公民甚至类人,因此被奴役甚至被杀食。这种残忍行径在无历史记载的时代应该没少发生,剩下的俾格米人不得不躲进森林深处。

 

随着西方的白人殖民者入侵非洲大陆,原先就遭受班图人歧视甚至奴役的俾格米人也不招殖民者待见,导致当地从上到下系统性的歧视俾格米人。在个别地区,如刚果金,俾格米人成为班图人的世袭奴隶,提供劳动却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回报,所谓的回报可能是是主人家不要的衣服等破烂。

 

此外,卢旺达内战和第二次刚果战争让俾格米人惨遭炼狱。发生卢旺达大屠杀的1994年4月7日至6月中旬期间,有50万至100万卢旺达人被杀,占图西人口的70%。此外,当地30%的俾格米人惨遭杀害。

 

于1998年爆发、2003年结束的第二次刚果战争中,俾格米人也惨遭灭顶之灾。据媒体报道,战争期间,刚果(金)两大反政府武装在该国东北部的伊图里省贝尼市附近交火,居住在那里的逃离战乱的俾格米人指出,反政府武装在他们家乡一带胡作非为,坏事做绝。

 

更令人震惊的是,刚果(金)反政府武装以吃掉俾格米人作为对他们的惩罚措施。反政府武装刚果解放运动及其盟友刚果民主联盟国民派经常雇佣当地的俾格米人到森林中寻找食物,尽管这些俾格米人是热带丛林中寻觅食物的高手,但也难免出现马失前蹄的情况,俾格米人一旦空手归来,自己就会成为这两支反政府武装的食物,在被杀死后吃掉。

 

时任联合国驻刚果(金)观察团的官员表示,这一指控“是可信的”。刚果民主联盟解放派人士认为,俾格米人惨遭屠杀,进而又被吃掉,是因为那两支反政府武装的指挥官们相信,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力量。正是这种歪理邪说驱使他们干下了这种罪恶勾当。也有报道说,反政府武装分子因俾格米人个子矮小而歧视他们,把他们当作低等人甚至动物,所以敢心安理得地吃掉他们。

 

战乱结束,俾格米人依然无法获得合法的公民地位,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无法接受教育和社会福利。对于这样的生活,现代俾格米人只能逆来顺受,他们依然相信万物有灵。信奉自然,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回归自然,只需将尸身裹起来放在一棵大树下,任其腐烂殆尽后再找地方埋葬其骨骼。

 

种族濒临文化灭绝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杰罗姆•刘易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约翰•法和西班牙国立马拉加大学教授约瑟•奥利韦罗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首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洲中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近92万土著俾格米人展开调查,发现该土著族群由于长期不受世界关注而逐渐边缘化,已然濒临文化灭绝。

 

研究显示,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狩猎采集族群,俾格米人在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族群多活动于偏远森林地区,流动性强,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并且信息来源不明确,因而无法做到精确确定该群体的数量和实际地理分布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西向东从刚果盆地到维多利亚湖,该族群在中非九个国家的热带雨林中均有分布,人口却只占该地区总人口极小的一部分。

 

刘易斯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贫困、备受忽视的族群,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林地、生计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生存及文化延续遭受着严重的威胁。研究他们分布的位置及人口数量等具体数据,是维护原住民正当权益,保障其文化和土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约翰•法认为,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90多万人生活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很容易被世人忽视,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灭绝。

 

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护珍稀人种,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烟带进了部族。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俾格米人的迷你身材是为了适应严酷的雨林生活而进化来的。但是,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俾格米人身材实际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在整个人类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曾出现过多少次。

 

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的一项新研究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了其对169个特瓦族人DNA的分析结果,这些特瓦族人来自非洲中东部。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矮小身材密切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发现这似乎经历了有力的自然选择。

 

但当该研究小组将特瓦族基因与74个来自非洲中西部的巴卡人的基因对比之后,结果发现这两种俾格米人拥有非常不同的遗传概貌,尽管他们同样矮小。研究人员推断,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或许在非洲经历了数次单独进化,而非有一个单一起源,之后才分散在这片大陆上。

 

而且,自然选择的强烈信号表明,身材矮小可能确实是一种热带雨林生活驱动的特殊进化适应。对于为何矮小身材会更有优势的主要假设范围广泛,例如,矮小能解决食物缺乏问题、更好地抵御热带高温,以及更早终止生长也意味着他们能更快开始繁衍,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结合。

(责任编辑:空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