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没有安全感一切免谈


发布时间:2019-01-23 15:08:56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刚刚过去的2018年收官之际,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等三家机构共同发布的《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8)》新鲜出炉,随即引起广泛关注。

    刚刚过去的2018年收官之际,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等三家机构共同发布的《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8)》新鲜出炉,随即引起广泛关注。

    不知选择在辞旧迎新时刻来发布公共安全报告,属于有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反正在我看来,置身于这样一个西风肃杀的寒冬时节,没有什么比探讨公共安全更合适的话题了。

    尤其报告对当下城市公共安全调查的结论性意见,诸如“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评价总体偏低”“信息安全感成为公共安全感的明显短板”“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感指数偏低,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安全感中等偏下,部分城市安全感堪忧”等等评价,与公众的实际感受非常接近,也显示主事者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凸显并非始于今日,恰恰相反,安全焦虑一直如影随形徘徊在我们身边。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粗略翻检了一下多年来所写的大量时评,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大大小小的公共安全话题。

    事实上,人类活动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来袭的风险,这种风险更由于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而日趋严峻;同时,全球经济社会运行中,从地缘政治危机的频发到资产价格泡沫的潮起潮落,导致不确定预期阴影挥之不去,常使人陷入忐忑不安之中。

    对城市治理来说,企求公共安全的长治无虞本是题中之义。安全发展历来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众的安全感则是城市环境安全感知的晴雨表。城市治理千头万绪,强化公共安全感当属重中之重。看一座城市宜居不宜居,市民幸福指数高不高,首选的衡量指标是日常生活安全不安全。离开万千民众的安全感,其他一切免谈。

    安全焦虑并不总是一种消极的存在,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刻对公共安全抱有敬畏之心,才能最终消除显性和潜在的安全隐患,换言之,适度的安全焦虑有利于调动人们应对外部压力的内在动能。如果每年都能发布一份城市公共安全报告,从对比中找差距查问题看进步,必对促进城市安全治理的与时俱进善莫大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个人而言,除了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特别关心的是如何确保市民的安全出行,这个问题我们曾在本刊呼吁过。安全出行不仅关乎老年人的晚境福祉,年轻人出行频繁强度又大,安全需求更其急迫。有时早晚高峰时间也会去地铁大型中转站换乘,见人群黑压压一片前胸贴后背缓慢蠕动,不免心生忧虑,如此脆弱的系统,稍有不慎,谁能担保不生意外?解决此类问题,当然要兼顾眼前需要和长远安全,这对城市建设的远见卓识无疑是一个考验。

(责任编辑:诸晓)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