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起底全球多边自贸区


发布时间:2018-06-12 16:30:16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和第十一大经济体,中日韩三国携手共建自贸区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放眼世界,除了在加速谈判中的中日韩自贸区,世界上还有许多重量级的多边自贸区,它们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和第十一大经济体,中日韩三国携手共建自贸区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放眼世界,除了在加速谈判中的中日韩自贸区,世界上还有许多重量级的多边自贸区,它们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虽然自由贸易的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亚当斯密提出了,但是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明确,自由贸易一直难以实行。1947年10月30日,以美国为代表的关贸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这份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协议,正式宣布了世界多边自由贸易政策的出现,关贸总协定实施以后,即开始进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根据定义,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关税主体依据WTO的相关规则,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相关问题所达成的协定。

 

随着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多边贸易的盛行,多边自贸区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多边自贸区在加速谈判和建设中。今年3月21日,非洲44个国家签署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至此,世界五大洲都拥有或可能将拥有各自代表性的多边自贸区。欧洲有欧洲经济区、中欧自由贸易区,美洲有北美自由贸易、美洲自由贸易区(还在谈判中),亚洲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还在谈判中),非洲有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还待批准),作为陆地面积最小的大洋洲,其主要国家也发起或加入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本文将起底非洲大陆自贸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多边自贸区,以飨读者。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如果建立,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数量最多的自贸区,将形成覆盖12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美元的市场。3月21日,44个非洲国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的非洲联盟(非盟)首脑特别会议上,签署成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

 

据悉,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仍须获各国分别批准,且预定在180天内生效,协议只要获22个国家批准后即生效。国际社会对此迅速做出反应,普遍看好非洲大陆自贸区,称这将使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受益。

 

关于在非洲建立多边自贸区的决定和目标,在7年前就被明确提出。2011年,非洲各国领导人决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由贸易区,实现整个区域内的货物自由流通。自贸区建成后将覆盖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共体26个成员国的6亿人口。

 

在2014年的第34届南共体峰会上前夕,时任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执行秘书斯特戈梅娜•塔克斯对外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非洲自由贸易区可能比计划提前一年即2015年建立。2015年6月,非盟启动非洲大陆自贸区谈判。非盟希望通过非洲大陆自贸区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在非洲大陆自由流动,从而使非洲各经济体形成单一大市场。
 


∧2011年6月,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宣布启动三方自由贸易区谈判

 

国际组织、非洲国家官员和分析人士指出,非洲大陆自贸区将使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受益。非盟轮值主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指出,非洲大陆自贸区将增进非洲和外部贸易伙伴的关系,为非洲自身和贸易伙伴创造更大市场,实现共赢。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旨在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在非洲大陆的自由流动,从而使非洲各经济体形成单一大市场。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计,通过取消非洲内部贸易进口税,非洲内部贸易额将提高53.2%;如果非关税壁垒同时减少,非洲内部贸易额有望提升一倍。卢旺达贸易与工业部长薇拉•松圭说,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将为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为外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卢旺达贸易与工业部长蒙耶夏卡认为,非洲大陆自贸区将大幅提升非洲国家间的贸易份额,减少非洲内部的经商成本,创造商业机会,提升非洲工业化和产品生产水平。同时,这一自贸区也能创造就业,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全非洲民众生活水平,也是非盟推动的旗舰计划之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1985年3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晤时,首次正式提出美、加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1988年1月2日,双方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美国国会和加拿大联邦议会批准,该协定于1989年1月生效。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在10年内逐步取消商品进口(包括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对服务业的关税限制和汽车进出口的管制,开展公平、自由的能源贸易。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墨西哥开始把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列上了议事日程。

 

1986年8月,美墨两国领导人提出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并于1987年11月签订了一项有关磋商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框架原则和程序的协议。在此基础上,两国进行多次谈判,于1990年7月正式达成了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同年9月,加拿大宣布参与谈判,三国于1991年6月12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首轮谈判,经过14个月的磋商,终于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当时,许多国际经贸界人士视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措施最大胆的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对于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这一协定包含了各方面的机遇和风险,对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其成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有很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西哥的优势地位,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还可以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三国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纽带。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是已建成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东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1月,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于2012年9月在中国南宁举行
 

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当时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仅次于欧洲经济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欧洲经济区

 

1994年1月1日,欧洲共同体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国中的奥地利、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5国组成的当今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EEA)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区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关系,同时也对西欧联合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欧洲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欧洲共同体是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的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欧洲经济体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亦称“小自由贸易区”。英国、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奥地利7国根据1960年1月签订的 《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 组成的工业品自由贸易集团。根据《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规定,小自由贸易区自1960年起经过10年过渡期,分9次逐步削减直至完全取消成员国间工业品贸易关税和数量限制。1966年这一目标提前实现。

 

作为欧洲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欧洲共同体是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欧洲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关于建立欧洲经济区的设想始于1984年,但直到1990年6月双方才开始正式谈判。在共同决策捕鱼区、货车过境和共同发展基金等问题上,双方曾一度分歧甚大,谈判几次出现僵局。但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双方最终还是达成妥协,并于1992年5月2日在葡萄牙的波尔图正式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定。

 

1992年12月6日,瑞士就条约的批准举行公民投票,结果由于50.3%的居民反对而否决了瑞士加入欧洲经济区。鉴于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在司法和行政上的特殊关系,瑞士的否决使列支敦士登也无法加入欧洲经济区,导致欧洲经济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9国缩小到17国。

 

欧洲经济区根据欧盟倡导的四大自由而建立:货物、人员、服务及资金可在欧洲经济区自由流动。欧洲经济区成员与欧盟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贸易,但必须遵守大部分欧盟法律。欧洲经济区在欧盟的决策过程中影响力不大。欧洲经济区成员无需承担欧盟相关的开支,但实际上会为欧洲的融合作出开支。

(责任编辑:空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