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史蒂芬•霍金为什么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发布时间:2018-05-11 10:11:59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是全球最为知名的物理学家,著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畅销科普书籍。

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是全球最为知名的物理学家,著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畅销科普书籍。此外,他年轻时便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但是重病没能让他停下科研的脚步,这番坚持与乐观也激励了全世界无数人。

 

但人们不应忘记的是,霍金同样是一位剑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量子物理和宇宙学,他也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因此,霍金获得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美国ABC新闻网的讣告也是这样的标题:“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时年76岁。” 只可惜,这个标题是错误的——霍金不是诺贝尔奖得主,随后ABC新闻网已更正。

 

为什么霍金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为他的研究确实不太好通过实验验证。

 

首先,霍金和英国科学家彭罗斯共同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奇性定理”,也就是说宇宙起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之中。但这并不是一套全新、完整的理论体系。更何况,爱因斯坦也没能凭借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他在1921年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由是已经通过实验证实的光电效应。

 

不过霍金和彭罗斯还是凭此研究获得了另一项物理学界主流奖项——1988年的沃尔夫奖。

 

霍金还有一项重要研究是在1974年提出“黑洞辐射”假说,又称“霍金辐射”。以前人们认为任何物质都不能从黑洞中逃逸,但霍金的计算结果是:黑洞表面会释放辐射——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而且这类释放会导致黑洞最终收缩并消失,因此这项假说有时也被叫做“黑洞蒸发理论”。

 

这个假说颠覆了物理学界的认知,且暂时无法被证实。在过去数十年里,霍金和其他研究人员也在不断修正假说中的瑕疵,然而这距离获得诺奖还存在差距。

 

据《自然》杂志介绍,一项2016年的研究原本给霍金带来一丝获奖希望。以色列海法的研究人员宣布他找到了“霍金辐射”的证据——不是真的黑洞,而是在实验室里模拟出来的。不过,一些专家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说服力不足,它和真正黑洞的关系很难确定。

 

更“惨”的是,霍金还输掉了广为人知的“上帝粒子”赌局,相关研究人员反倒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这场赌局中,霍金认为被称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密歇根大学的戈登•凯恩教授看法相反。后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真的发现了这种粒子的存在,霍金因此输掉了100美元,而戈登•凯恩教授则开心地表示要把赢来的钱花在研究上。2013年,提出“希格斯机制”的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正一步步验证之前提出的假说,例如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整整一百年后,科学家才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信号。而这项研究成果或许又能为验证霍金的假说提供相应的支持。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霍金的假说和预言都能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责任编辑:空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