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共享单车浪潮让个体修车摊难以为继


发布时间:2018-03-20 11:24:37    来源于:FT中文网

摘要:两年前从伦敦搬到北京时,我惊喜地发现,在这里骑车上班要容易得多。这个交通拥堵得出名的城市修建了宽阔的自行车道,使我经常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去年春天我注意到,我突然要与许多摇摇晃晃的初学骑行者共享自行车道。吸引这些初学者骑车上路的是一大批初创公司,它们推出的共享单车可以用智能手机开锁——而且可以随处停放。

两年前从伦敦搬到北京时,我惊喜地发现,在这里骑车上班要容易得多。这个交通拥堵得出名的城市修建了宽阔的自行车道,使我经常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去年春天我注意到,我突然要与许多摇摇晃晃的初学骑行者共享自行车道。吸引这些初学者骑车上路的是一大批初创公司,它们推出的共享单车可以用智能手机开锁——而且可以随处停放。

 

过去两年里,作为行业领头羊的ofo和摩拜(Mobike)投放了1900万辆新自行车,使自行车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科技出口产品之一。它们的自行车在伦敦、巴黎和世界各地另外200多个城市的街头都可看到。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便利,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人首次蹬上了这种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欢迎。

 

在中国农业大学外面,我遇到了一位修自行车的师傅,姓罗(音译)。跟许多同行一样,他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改革使“非正式”的经济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农村来到城市,用一辆银灰色的三轮车干起了修车这个行当。罗师傅告诉我,两年前在农大这一带有九个修自行车的,现在只剩下他了。他说,由于受到共享单车的影响,他如今接的活大概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了。

 

在中国南方科技大都市深圳,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一位朋友的亲戚,匡(音译)师傅,在那里经营着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已经有21年了,但是去年到他那里修车的人已经快绝迹了。何不干脆加入共享单车平台?这些平台都在招维修工,摩拜招工广告上开出的工资是一个月4000元人民币左右(约456美元),这比共享单车出现前两位师傅的收入要少,但比他们去年挣的多。然而对他们来说,钱不是最主要的。与年轻的“零工经济”从业者不同,他们抗议的不是工作“零工化”,而是工作“正式化”——他们从事的工作已经被“产业化”了。

 

“我要的是自由,”匡师傅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自己干了这么多年了,不习惯给别人干活。”他跟我说,摩拜想招他,他已经拒绝了。罗师傅则要保持灵活的工作时间。他指了指他的孙子,这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坐在旁边一张长凳上玩着他的手机。“我每天要送他上学,还有另外两个更小的孙子。”

 

他们担心失去工作灵活性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和一位ofo的工作人员聊了聊,他告诉我,他从早上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有两个小时的午饭休息时间。他为我指点了去一个维修点的路。一路上,我目睹了到处都是自行车零部件的可怕景象,解体的黄色自行车堆放在道路两边。两扇大门紧锁,让我不能进一步探索。正当我想离开时,我遇到了另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小蓝单车(Bluegogo)的一个员工,他告诉我,我所处的这段路就是一个“自行车垃圾场”。

 

对匡师傅来说,在这些紧锁的大门内工作就等于要远离他的顾客。在过去,“我会边修车,边和顾客聊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他说。他表示,他给很多人修过车,以至于平均每搭两趟公交车,就至少会遇到一个他认识的人。罗师傅从1993年起就在农大这里修车了,我在他的修车摊和他聊天时,有一家人走过,问他最近是不是没来。

 

相比之下,那些在共享单车维修点上班的人,就没有多少人可交谈了——包括记者。去年,一波“单车坟场”的照片曝光,引起一片哗然,导致一些维修点搬迁,工人们被要求不能和记者说话。从某些方面来说,匡师傅和罗师傅是幸运的。作为中国非正式产业中的第一批经营者,他们在城里站住了脚,往后也有上过大学的子女可以依靠。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选择工作或不工作。话虽如此,如果这些修车师傅决定收拾起他们的工具,不干了,那么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一小幅场景也将随着他们消逝。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