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趣店风波”引爆现金贷危机


发布时间:2017-12-13 16:25:19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趣店上市引发的舆论风波将整个现金贷行业推至风口浪尖。一方面,暴利、催收不当等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另一方面,行业整顿加速,全面监管箭在弦上。

趣店上市引发的舆论风波将整个现金贷行业推至风口浪尖。一方面,暴利、催收不当等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另一方面,行业整顿加速,全面监管箭在弦上。

 

近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趣店最近陷入了舆论漩涡。趣店被认为把高利率的贷款借给了消费水平超过其消费能力的低收入群体。与此同时,有关趣店的后期监管风险,以及其曾经作为校园贷的“黑历史”亦被舆论热议。

 

另外,近期趣店上市再次将现金贷这个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现金贷似乎成了互金IPO公司业绩暴增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然而,伴随而来的是,现金贷陷入了嗜血贷、暴力催收、监管套利等负面消息“围攻”。

 

从校园贷转身现金贷 利润狂飙

 

北京时间10月18日晚间,趣店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QD”。趣店此次发行3750万股,其中,3562.5万ADS由趣店提供,187.5万ADS由献售股东提供,股票发行价为24美元,高于此前预计19-22美元区间。

 

据此计算,趣店的市值将达到79亿美元,按汇率换算超520亿人民币。但趣店在开盘后,一度暴涨46.38%,每股报价35.45美元。随后以29.18美元收盘,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到21.58%,总市值超过100亿美元,达到700亿元人民币。据此,这一市值已远超先于其上市的宜人贷和信而富两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趣店上市发行后,创始人罗敏股权部分稀释,若按同等比例稀释计算,罗敏仍将持股19.2%,持股市值达到15.24亿美元,按此计算,罗敏现已是身价百亿元人民币的新晋富豪。趣店上市,不仅让罗敏一夜暴富,还成了投资人的“提款机”,一些投资人赚翻,其中,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称梅花天使投资趣店的回报超1000倍。

  

上市之际,罗敏写了一封信《写在趣店IPO之日》,讲述自己来北京的12年历程。 罗敏说,12年后的今天,趣店的梦想得以阶段性实现,“我们赶上了一个寒门出贵子的好时代。”他形容自己的创业“简直是九十九死一生”。一方面通过创业实现了寒门贵子的逆袭,但另一方面趣店的现金贷业务也饱受争议。

  

靠校园贷起家的趣店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的“趣分期”,成立之初主要是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购物分期贷款;2016年7月更名为趣店,并将服务对象从在校学生拓展至青年群体。目前趣店旗下有两款APP,一是“趣店”,二是“来分期”,主要业务是“0首付分期”和现金贷。

 

早期的项目趣分期,上线3个月后,交易额已经达到数千万元,员工数从600人增加到2000人。但好景不长,校园贷在裸贷、暴力催收、自杀、离家出走、卖身还债等问题接连出现之后,迎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

    

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政策的出台,罗敏不得不将趣分期暂停。半年之后,罗敏打算重启“来分期”,将定位变成针对非信用人群提供小额现金贷服务。而这一转型,正踩中了现金贷这个暴利风口。凭借股东蚂蚁金服的全力支持,在支付宝上为其导流,趣店才真正开始狂飙之路,利润惊人。

  

2016年趣店全年交易额322亿人民币,2017年前6个月已经超过382亿人民币。2016年趣店全年营收14亿人民币,2017年前6个月已超过18亿人民币,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期年化增长率达393%。

  

一名互联网金融人士表示,趣店3年成为独角兽,可谓是奇迹,同期有很多对标的公司,分期乐、爱分期等遇到学贷政策业务转型没有抓住新方向,财务指标被甩出几条街。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趣店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初开始转亏为盈,利润也一路飙升。今年二季度,趣店单季营业收入是9.98亿元,同比增长311%;营业收入中主要含金融收入、销售佣金等,其中金融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以来一直占比80%以上。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趣店累计向中国700万活跃借款人提供了约382亿元的信贷服务。这些借款人被趣店称为“未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消费者,是需要小额信贷服务的年轻的、活跃的移动端用户。”

  

相比于对标公司,趣店最大的成功之处还是攀上了蚂蚁金服。根据趣店招股书披露,2015年11月,趣店通过支付宝开放平台免费获得流量入口,支付宝为趣店开放了数个获客入口,大多数的活跃客户来自支付宝,趣店业务的快速增长也是因为支付宝。

 

自2016年起,支付宝为趣店带来了最主要的活跃用户,尤其是多次借款的客户。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已于今年2月到期。今年8月,双方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支付宝开始向趣店收费。对蚂蚁金服的高度依赖,是趣店的隐忧。

 

此外,最大的风险还在于其现金贷的政策风险,目前舆论对于现金贷问题高度关注。趣店上市后,各种争议随之而来,一篇名为《揭开趣店上市的面具: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被朋友圈广泛转发。

 

文章称,扒去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的外衣:趣店做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次级贷款生意,收割的是一群消费水平超出了消费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而他们普遍财商不高,自控不行,难以挣扎出生活的泥淖。

 

 

暴利吸引众多玩家

 

在日渐趋严的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对小额信贷领域的热情与冲动丝毫未减。据记者统计,仅今年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发布拟涉足网络小贷领域的公告,甚至有上市公司的主业直接摇身变为网贷,并受益于近期现金贷的一夜火爆而斩获暴利。

 

资本逐利乃天性使然。继之前蜂拥保险行业后,不少公司又将目光瞄向了网络小

贷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的现金贷平台有上千家,不仅如此,众多非金融类企业也对现金贷业务跃跃欲试。

 

近日成功在美上市的搜狗,虽主打搜索和AI(人工智能)概念,也悄悄将旗下的现金贷公司纳入上市篮子内;主营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及其总成制造业务的鸿特精密,也依靠“吸”金的“现金贷”业务,实现三季度业绩的惊人反转……

 

截至今年7月底,在可获取股东情况的143家网络小贷公司中,竟有79家背后闪现着上市公司身影。这是来自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而据梳理发现,仅在今年,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对外昭告谋取网络小贷牌照的“野心”。其中有不少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女鞋龙头星期六、乳业巨头伊利股份、新能源及游戏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爱康科技、盛讯达等。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觊觎网络小贷牌照的背景是: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宏伟蓝图下,金融牌照高杠杆的独特属性,对上市公司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不仅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快速做大资产规模、提高股东回报,同时还能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融资渠道,能为企业非金融业务“熨平”经济或行业周期创造条件。而在诸多金融细分领域里,相对而言,网络小贷这种“类金融”业务是入门级牌照。

 

然而,在这些共性之下,各路上市公司却是各怀心事。从上市公司的公告中,有媒体记者梳理出了它们投资网络小贷牌照的真实动机。一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传统业务遇到瓶颈,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借着网络小贷牌照延伸公司业务链,使原有主业与网络小贷形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二是,虽然实践证明小贷公司对产业链融资帮助并不大,但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流通大有帮助。基于这些考虑,通过网络小贷牌照进入金融行业对上市公司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然而,随着趣店事件的发酵,备受争议的现金贷业务能否继续为这些上市公司造富,充满着未知与变数。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是,监管对现金贷的整顿治理远未结束。

 

乱象丛生

 

现金贷暴利的背后,难掩灰色地带下的风险隐患。据调查发现,市面上已出现上千家“现金贷”平台,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以服务费、管理费的名义掩盖畸高的利率,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借此攫取暴利,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现金贷行业还没有规范管理,平台间的利率也参差不齐,国内大的现金贷平台如蚂蚁网商贷、京东金条利率一般在14.6%—18.25%之间,利率相对比较合理,而一些小规模的消费分期、现金平台利率却高达110%。”投之家CEO黄诗樵称。

 

网贷天眼研究员坦言,按照个人信用等级不同,现金贷利息普遍在18%-35%之间,但部分平台都会在服务费上做文章,如果单纯只计利息费用,并不会超过36%这一红线,而将服务费用一起算进去,便超过了36%的红线,这样便间接抬高了现金贷利率。

 

据了解,目前现金贷收费除了利息外,还包括管理费、审核费、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除此之外,一旦借款出现逾期事件,平台还对借款人设置了滞纳金、催收费、逾期罚息等。

 

“例如滞纳金这项费用,一些平台超过还款日1天-7天,每天滞纳金按照借款金额的1%收取。如果超过7天未还本金,便产生逾期,逾期费率每日按借款金额的0.5%-2%收取。”有知情人说道。

 

“一个客户跑到一两个地方借钱,对他是有利的;可是他跑到五六个地方借钱就不利,因为可能有一天,他不能还。”11月4日,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公开表示,他比较担心现金贷的问题是多头借贷。

 

由于大多数现金贷平台及数据征信公司并不会让别人共享自己的数据,因此借贷者在多个平台重复借贷,以贷养贷的行为并不少见。有统计显示,有大约56.5%的现金贷借贷者申请过2次或2次以上贷款,其中49.4%的借贷者是在不同机构申请的。

 

借贷者为何能够轻松实现多头借贷,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现金贷平台的高收益及风控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堪称“暴利”的现金贷平台来说,投入成本降低坏账,不如用在大量获取用户上面。此外,征信数据的不统一,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现金贷平台进行风控的难度。

 

“现金贷”曾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现金贷”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市场规模未来可达到万亿元级别。业内普遍认为,“现金贷”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短板。

 

然而,前景看好的“现金贷”却频频陷入争议漩涡。比如,此前沸沸扬扬的“裸条”事件,就是“现金贷”争议的冰山一角。由于坏账率较高,催收难度较大,在暴利的驱使下,各“现金贷”平台的催收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有些放贷公司在放贷的时候会要求读取贷款人手机联系人名单,如果贷款人不还款,除了向贷款人催收外,还会骚扰联系人名单里的所有人。

 

北京一家“现金贷”平台负责人说,有的借款人迫于压力或受催债人“指点”,只能在其他平台借贷还钱,并不停地“借新还旧”,利滚利的结果就是,最终产生巨额本金利息,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危机。

 

年轻人深陷债务危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今年4月,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不堪裸照威胁烧炭自杀,总共涉及5家现金贷平台,累计借款257笔共计57万元。无独有偶。去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大学生,在欠下60多万元“现金贷”之后跳楼自杀。今年6月,重庆一名大学生欠下10余万元“现金贷”,在家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跳江自杀……

 

 

亟待监管加码

 

现金贷暴利的背后,难掩灰色地带下的风险隐患。与业内熟知的传统网贷业务相比,现金贷的助贷方式,突破了网络小贷业务资金来源的限制,容易形成放量,继而规模扩大,进而易引发坏账等风险,或波及至相关合作的金融机构。

 

有网贷行业人士直指现金贷业务模式的“硬伤”:“主要还是高利息争议。平台提供的借款成本除了利息之外,还包括收取各种费率,借款人的综合成本远超36%利率红线。此外,还可能存在坏账风险、暴力催收、欺诈风险等问题。”

 

一直以来,现金贷饱受诟病就在于其身上的“高利贷”的标签,而这其中又牵扯到两个核心因素:利率计算口径与收费问题。今年4月,权威网贷门户统计了50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现金贷平台,从利率方面看,大多数平台的年化利率超过了36%,有的平台年化利率甚至高达391%。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的“现金贷”平台负责人透露,其实,从事“现金贷”业务需具备完善的风控体系、优秀的预测筛选和自动决策能力。2014年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现金贷”业务时,业内从事该业务的平台还不多,运营也比较规范。然而,数千家借贷平台发现市场机会后蜂拥而入,部分平台资金来源并非持牌金融机构,而是来自个人,利率也越来越高,这种平台花大价钱投放广告,拼抢客户,让“守规矩”的平台没了活路,也让整个行业“变了味”。

 

另外,高额的逾期费让部分“现金贷”平台不但不顾虑用户逾期,甚至还希望用户逾期,因为逾期费比利息要高得多。业内人士普遍反映,在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的情况下,假设用户都逾期一个月,只要能收回30%客户的钱,平台就足以获取暴利。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据报道,今年5月初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对辖区内的50多家现金贷平台进行排查;重庆、宁波等地区金融办也开始对辖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现金贷业务或者现金贷平台进行摸底调查,防范行业风险。

 

早在今年4月,银监会就将“做好 现金贷 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列入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后向各省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

  

近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针对近期现金贷的舆论风波表示,为防范化解相关风险,央行已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专项整治工作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法,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贯彻落实好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对于现金贷的态度倾向于认定其为危害市场的‘高利贷’活动,有披着合法外衣行不法之实的嫌疑。因此,监管层对于现金贷正在逐步进行政策收紧,对市场正本清源,加强对现金贷业务的监管。”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互联网法律部主任李亚认为。

 

据权威网贷门户不完全统计,目前现金贷公司有上千家,大部分都是无牌照经营,持牌的仅有银监会核准的26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核准的189家网络小贷公司。权威网贷门户副总裁潘瑾健认为,现金贷持牌经营是未来监管的一个趋势,这也是对现金贷、互联网金融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关键。

 

 

整治组合拳出台 P2P或成监管重点

 

近期,关于网贷的整治组合拳连续出击。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通知一开始就明确了现金贷需要持牌经营,规定“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目前,具备放贷资质的就是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不具备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将不得展业。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最新发布的现金贷报告显示,截至11月19日,该技术平台发现在运营现金贷平台2693家,而据网贷天眼统计,全国已核准互联网小贷牌照仅249家。

 

据悉,针对现金贷的监管政策不仅仅针对现金贷平台的业务牌照,其放贷的资金来源、杠杆水平以及资产证券化(ABS)情况同样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据了解,目前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大部分小贷机构,除却自有资金以外,通过助贷模式获取的来自银行、信托以及P2P平台的资金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

 

麻袋理财研究院表示,助贷业务是指助贷机构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风控及贷后管理优势,向资金方推荐借款人,并获取相关服务费的业务。与借款人自己去传统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相比,通过助贷机构可以缩短申请时间、提高通过率、快速获取贷款。

  

目前通用的助贷模式是,在现金贷平台为银行提供流量、风控、技术、催收、兜底等服务的情况下,银行经过内部风控后进行放款,借款人直接还款给银行,银行获取约定的放贷利息后其余部分作为现金贷平台服务费。

  

此前,趣店CEO罗敏曾公开表示,“我们借出去的钱90%是别人的钱,其中40%是各家银行的钱。”记者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看到,趣店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四川新网银行及包括渤海国际信托、厦门国际信托在内的信托资金。其中,趣店付给新网银行的资金成本大约为10%。

  

“7%到10%,这基本上是目前商业银行和现金贷平台之间大概的助贷成本。”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现金贷平台支付给信托机构的利率大概是这一水平的1.5倍,因此现金贷平台更愿意与银行合作。由于不参与实质风控,不需要承担风险,因此不少商业银行对这种助贷模式十分热衷。

 

“在现金贷的资金来源中,银行和信托的资金在各地杠杆率的要求下基本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目前现金贷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P2P平台。”前述业内人士称,各地对于互联网小贷表内融入资金余额基本要求是不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1.5倍至3倍,但是从目前全国小贷公司的放贷规模来看,实际杠杆率已经超过了表面杠杆率要求。

  

以趣店此前披露的资金来源为例,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P2P平台为趣店提供的资金分别为80.9亿元和2.75亿元,分别占当期交易总额的63.7%和1.3%。2017年4月以后,趣店停止对接P2P平台资金。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592家P2P平台在从事现金贷业务,占现有P2P平台数量的15.8%。

 

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从P2P信息中介转行做小贷的企业不少,从而巧妙规避了20万元、100万元的限制。2016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门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将P2P平台定位为信息中介,禁止资金池,并对借款额度做出限制。细则规定,“同一借款人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借款上限为20万元,同一个企业组织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借款上限为100万元。”相比P2P平台借款额度要求,网络小贷监管要求同一借款人借款余额一般是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上海除外,其要求为不得超过小贷公司资本净额的5%)。

  

因此,目前P2P平台想要从现金贷业务中分一杯羹,除却为小贷公司提供资金来源外,申请小贷牌照也成为P2P平台参与的一种方式。目前监管部门还未就P2P平台开展小贷业务是否违规做出相关说明。据媒体报道,在11月25日北京互金协会召开的闭门会议中,针对P2P平台提出了几点要求:在12月31日前,没有放贷牌照或者不是P2P平台,从事现金贷业务的机构一律取缔;P2P平台从事现金贷的,必须向北京互金协会报备;P2P平台从事现金贷的,利息和费率加起来不能超过36%。

 

广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认为,《通知》出台后,目前社会上数千家现金贷平台野蛮展业的现象将得到有效治理。目前社会上未持牌却开展现金贷业务的机构,如各种网络理财公司、网络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助贷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按《通知》要求将要退出市场。

 

“整个行业也是时候回归金融本质的‘风控为王’了,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借款人、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提升风控水平、以更低的成本对接资金渠道,才是行业需要花精力解决的问题。”新联在线COO陈智诚说。

 

业内人士指出,现金贷业务今后全面进入“高门槛、低收益、高风险”阶段,能长远存活发展的应该仅有少数拥有较强牌照、流量、资金资源的实力雄厚的机构。

监管政策落地后,对于现金贷平台而言,凭借高利率来覆盖高逾期、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将终结。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等待现金贷平台的,是市场的淘汰、转型或合作持牌。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