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10年内增速虽可维持6%至7% 信贷风险成中国经济发展隐忧


发布时间:2017-10-16 12:52:44    来源于:联合早报网

摘要:2012年中共最高权力交接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在过去五年虽然不及此前亮眼,但是领导层成功让经济平稳减速,摆脱“以GDP论英雄”的执迷,更重视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同时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增长的原有模式。展望未来五年,受访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如无意外将继续保持6%至7%增速,但不断扩大的债务风险将成为经济长期发展的最大变数。

2012年中共最高权力交接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在过去五年虽然不及此前亮眼,但是领导层成功让经济平稳减速,摆脱“以GDP论英雄”的执迷,更重视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同时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增长的原有模式。展望未来五年,受访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如无意外将继续保持6%至7%增速,但不断扩大的债务风险将成为经济长期发展的最大变数。

 

中国经济是在2011年正式告别双位数增长,2012年至今的五年里,中国经济继续承受下行压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012年的7.9%,下滑至去年的6.7%。不过,中国领导层通过“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措施,在近两年成功稳住增长势头,保持就业稳定。根据官方预计,今年中国实现6.5%的增长预期“没有任何问题”,全年甚至可能“更好一点”。

 

中国能否维持增长动力,决定了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因此备受关注,过去几年来国际舆论中也多次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警报。但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根据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国6%至7%的增速能维持长达10年,要实现6.5%的增长预期“没有太大问题”。

 

不过,中国经济虽然没有突出的近忧,却有远虑。学者分析指出,中国这些年摒弃了用环境换增长的旧思维,但为了稳住增长,并非没有付出新的代价。这些年中国大规模扩大信贷,举债正成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追求增长的“经济鸦片”,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隐忧。

 

投资回报少 还债更困难

 

大量举债让中国的债务占GDP比重持续扩大,中国官方开出的“去杠杆”药方成效却不明显。基于对中国信贷扩张风险的担忧,国际信评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分别在今年5月和9月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再者,借贷款项投进去的项目回报率不断下滑。根据陈光炎提供的数据,1991年至2007年,中国的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是4.0,2016年增加到7.0。换言之,每生产1元GDP所需的投资从4元,增加到7元。

 

陈光炎不讳言,中国现在很多投资回报少,甚至完全没有回报,将加剧大量举债的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还债难题。

 

不过,鉴于中国金融体制由国企与政府主导的特殊性,中国经济前景不像许多西方分析师推断般悲观,债务问题不至于在短期内拖垮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者解释说,出借方主要是国有的银行,贷款方也主要是国有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和国企,这表示发生危机时,国家有许多杠杆和手段可以介入,稳定市场信心,防止破坏市场稳定的预期如雪球滚大。但是,长期而言,债务对经济增长能力的侵蚀却不得不防。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观察,中国地方政府过去几年通过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虽然缓解了短期还债压力,长期来看却治标不治本。

 

若不改善投资效率增长恐长期停滞

 

他指出,中国的银行本身不算一个独立体系,政府的干预程度非常高,因此不见得马上会有债务危机。不过,随着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储蓄率下降、投资资金日渐缺乏,坏债压力就会凸显,到时候“要还的债务越来越多,而不是去创造新的增长”。

 

陈光炎也认同,中国债务的特色是由国有的银行借给国企和地方政府,在发生危机时中央政府有足够杠杆和手段介入,稳住市场信心。但他警告,如果因政治因素和既得利益阻碍,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长远上无法改善,债务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让中国经济如温水煮青蛙般陷入慢性危机,最终像日本那样长期停滞增长。

 

要实现经改 政府须放手

 

中国近年来尝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但经济体制改革却没能直击要害,对于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改革,官方依然下不了决心。2013年11月,中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经济体制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虽然表面上高举市场旗帜,但实际运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还是政府和国有企业。陈抗甚至认为“这些非市场主体的作用还在加大”,尤其是在资本流向上,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里,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从未停止过比手劲,官方近年提出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等,都体现现阶段的明显偏好是依靠政府。

 

中央长期主导经济地方和市场发展将受限

 

陈抗解读,在“政府”这个概念下,目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得不到信任,因此权力和财力都往中央集中,犹如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经济”。长此以往,地方将缺乏创新积极性,市场空间也会受到挤压,若不下定决心改革,经济将失去活力。

 

中国的国有领域效率低下其实一直饱受诟病。2008年中国民营领域和国有领域的资产收益率分别是8.3%和6.8%,到去年,民营领域已上升到9.0%,国有领域却下滑到3.6%。然而,带着“国字头”背景的国企和地方政府,在融资成本与便利性上都享有民企没有的优势,因此市场上呼吁政府改变这个局面,通过市场力量把资金分配给真正有需要、有效率、能创新的民企的呼声越来越大。

 

不过,受访学者也解释,中国领导层宁可牺牲效率,也要扶持国有经济,其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例如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国企就能稳定经济和社会心理。陈光炎说,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架车,民企犹如马儿,国企犹如骆驼,目前拉动中国经济的有七匹马和三匹骆驼,虽然马儿跑得快,但遇到沙漠时,还是得靠骆驼拉车前行,走出危机。

 

但他不讳言,如果政府的干预导致马的比例越来越少,或是骆驼的素质变差,成了驴子,整架车还是会越来越慢。中共过去五年在反腐、军改上大刀阔斧,有分析认为,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后可能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此前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经济改革。新加坡华侨银行全球资金研究与战略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对此抱乐观态度。他说:“随着经济站稳脚跟,加上中央实现集权,进一步扫清改革的阻碍,十九大之后经济领域的改革有望进一步强化。”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