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ICO的中国监管


发布时间:2017-10-11 09:49:4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事实上,国外的监管环境并不比国内宽松。今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均对ICO或“虚拟货币”相继发出投资风险警示和做出监管。

事实上,国外的监管环境并不比国内宽松。今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均对ICO或“虚拟货币”相继发出投资风险警示和做出监管。

 

 

9月4号下午3点,能载入ICO历史的时刻。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久悬ICO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跌落,击碎了数十万人一夜暴富的美梦。

 

在《公告》中,七部委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这可能意味着ICO这个行业将不复存在,ICO项目发行的各种代币将会被停止交易。

 

《公告》一经发布,国内各大代币反应强烈。超级现金Hshare(HSR)下跌超50%,OmiseGo(OMG)下跌20%,Lunyr (LUN)下跌17%,VeChain(VEN)下跌20%。据worldcoindex数据,自9月1日以来,比特币从4800美元跌至3655美元,跌幅达24%,市值缩水近200亿美元。同期,国际市场上以太币跌幅为37.5%,莱特币跌幅为31%。但两周以来,莱特币在国内三大交易平台上的跌幅均超过了40%。虽然几天后部分代币稍有回涨,但未扭转代币整体下跌的趋势。

 

ICO的严厉监管  酝酿已久

 

行业人士称,此次七部委对ICO出重拳,行业里早有风声,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而且还一刀切。进入8月以来,ICO上空就已乌云密布、山雨欲来。

 

8月16日,在由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主办的区块链闭门恳谈会上,北京市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直言ICO应该纳入监管,.“凡是‘管别人钱的活动’都应纳入监管,ICO也应该纳入监管。”

 

8月18日上午,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组织,证监会、银监会多个主要司局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代表均出席的会议上,监管层酝酿的可行性方案包括:控制ICO规模,加强信息披露,监督募集的数字货币,发布投资风险警告书等。此外,如果发现大的风险,监管甚至会暂停所有ICO行为并加以整顿。另据知情人透露,针对ICO的乱象,监管思路是从严监管,“甚至会一刀切。”

 

8月28日,财新报道称,ICO报复正在引发非法集资风险,监管不排除直接取缔的可能。

 

8月29日,消息人士称证监会正就ICO征询意见,剑指传销诈骗类项目。

 

8月3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各类以ICO名义吸收投资相关风险的提示》,指出国内外部分机构以ICO名义从事融资活动,其中涉嫌诈骗、非法证券、非法集资等行为。

 

9月1日,有媒体报道,央行总部近日收到了相关紧急报告,明确指出,用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来看,ICO属于变相非法集资。

 

与此同时,各大代币平台也在断臂求生,只出不进。8月30日,国内ICO平台ICOINFO宣布主动暂停一切ICO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ICOINFO高管老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暂停ICO业务不是收到命令,而是主动迎接监管。ICOINFO暂停业务事件是8月下旬以来监管层“强表态”影响下的第一例。

 

9月2日晚间,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暂停ICO币充值与交易业务,并于次日下午6点暂停ICO币提币业务。

 

9月3日下午,国内知名ICO平台ICOAGE发布《暂停服务公告》,宣布将于2017年9月3日16:00起暂停提供除提币之外的一切服务,并即刻停止接受充币。公告提到,此次暂停服务是为了“配合最新的政策进展,严格遵循中国政府的法律法规之要求,并防范可能的风险,继续切实保护每一位用户的财产利益。” 据悉,ICOAGE是中国交易量最大的ICO网站,目前已经进行了超过30个ICO项目,融资额超过1.71亿美元,参与人数超过60000人。

 

9月14日19点,比特币中国公告称,根据9月4日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商总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文件精神,秉承着防范投资风险,最大限度保障用户利益的原则,比特币中国团队经慎重讨论,现做出如下决定:1. 比特币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今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2. 2017年9月30日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将停止所有交易业务。比特币中国的矿池(国池)等业务将不受此影响,继续正常运营。

 

荒蛮生长的ICO  乱象丛生

 

ICO概念拷贝于IPO,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和人们所熟知的IPO有所不同的是,IPO发行的是股票,ICO发行的是代币,也就是加密的数字货币;投资者用真正的货币去购买股票,而用来购买代币的却是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

 

ICO本质上是一种众筹融资,而且主要是区块链领域里的众筹融资,它最初由一群对区块链技术极度痴迷的极客所创造,此后ICO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行,只有一些手里拥有比特币的圈内人才会去资助那些无法获得VC青睐的区块链项目。

 

ICO正式面世,还要追溯到2013年。2013年6月,万事达币(MSC)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起了众筹,共众筹5000个BTC,被认为是明文记载最早的ICO项目。

2013年底-2014年,币圈内涌现出了大量的ICO项目,其中便包括至今依旧活跃的几个大币种。

 

2013年12月,未来币NXT成功发起ICO募集,募集21个比特币,当时约为6000美金,NXT发展势头很好,被称为竞争币三剑客之一,后来竞争力下降,目前NXT位居数字加密资产市值排行前50名,约为1亿美金左右。

 

2014年,比特股Bitshares和以太坊Ethereum先后发起ICO,将ICO推上高潮,以太坊也被视作迄今为止最成功的ICO项目。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2014年7月份,团队创建了以太坊基金会,在24日开始了创世纪预售,为期42天,累计募集31,531个比特币,共发行7200万以太币。

 

2015年以来,随着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区块链平台的成熟,大大降低了区块链创业和ICO发行的成本,ICO几乎成为区块链创业企业融资的标配。

 

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火爆,基于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开始在国内受到关注,国内开始出现专门为ICO提供服务的平台,生态链的成熟反过来催发了国内ICO热潮。

 

几乎在同一时间,ICO也被传入中国。但和国外发展的相对稳健不同,ICO代币在国内遭到爆炒,迅速走向疯狂。

 

有些ICO项目一上市就能涨几十倍、几百倍,“炒币比炒房厉害。”“一夜暴富”的噱头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入场,其中不乏不知比特币为何物的“中国大妈”。有的项目几分钟就完成发行,同时白皮书造假、坐庄、发行人跑路等负面新闻频发。

 

进入七八月,ICO融资速度和规模不断刷新,有些项目在半小时内就能筹集上亿元。一些传销集团也假借区块链技术的名义,开始以ICO业务揽客。

 

国内最有名的代币是小蚁币。小蚁币一共发起过两轮众筹,第二轮的发行价不过几毛钱一股,但最高时曾涨到过300多元一股,涨幅达几百倍。其他如量子链第一天上市涨幅达到33倍、公信宝几个月翻了90多倍等神话屡见不鲜。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达10.5万。主要融资币种包括比特币、以太坊,还有少部分EOS、莱特币、量子链、公信币、小蚁币等。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有43家,ICO平台经营主体所在地以广东、上海和北京最多,合计占国内总数近六成。

 

ICO是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据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数据,在中国,比特币的持有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但成交量却是国外的数倍,交易量占到全球的80%以上,这样高的换手率被认为凸显了部分人的投机心理。

 

自今年ICO现象迅速升温后,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与区块链开发毫无关系,一些传销、诈骗组织也乘虚而入,借着概念发行代币并交易,制造ICO一夜暴富、一本万利的神话,迅速催生泡沫。ICO的造富神话,很大程度上基于ICO发行后即到各类ICO交易所上线这一机制,乱象因此层出不穷。这些不同寻常的动向,引发了监管当局的注意。

 

 

ICO造富背后,危机四伏

 

ICO一度被认为巧妙地规避了《证券法》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相关内容,被称合法。经监管部门与多位资深法律专家讨论后得出结论:ICO仅仅是穿了合法的马甲,其本质就是变相非法集资。除此之外,即使ICO可以摆脱非法集资的嫌疑,但也涉及明显的合同诈骗。

 

央行相关人员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结论:“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有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市场上90%的ICO项目不靠谱,质量鱼龙混杂,生拉硬扯,把一个原本没有融资能力的项目加一个区块链的外衣来圈钱或蒙钱。这很值得投入者警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绝大多数ICO项目自身并无发展前景,只是数字加密资产市场的暴涨使得ICO逐步沦为投机性工具,为了投机而投机,很少有人去在意项目本身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ICO逐步呈现泡沫化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表示:“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用传统法律看,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大量的没有前途的项目甚至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的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大量散户甚至‘大妈’的入场正是一个风向标——ICO到了需要监管层介入的时候了。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接受央行旗下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ICO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当前,叫停ICO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ICOCOIN创始合伙人表示,目前来看,国内ICO项目伴随着诸多“空气币”骗局,像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外市场,其ICO项目大多比较成熟。

 

比如澳大利亚第一个ICO项目Hcash,其主链和应用已落地;主力在东南亚市场的OMG支付最近在泰国已经落地到和麦当劳的合作中,也就是说拿着OMG的代币,就可以在实体店买到真实的商品。

 

“简单来说,买到手的数字货币能够花出去,或者和娱乐消费场景相结合,这样的ICO项目肯定能得到市场信任,并且这种场景体验已经在国外变成事实。”ICOCOIN创始合伙人表示。

 

作为Hcash项目的早期投资者,澳大利亚科银资本创始人许子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类似于Hcash这种,场景应用型、生态型的数字货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类区块链代币总量固定,有保值增值的可能性。随着其应用场景的拓宽,价值也会随之上升。

 

不过,他也表示,目前ICO领域仍然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不建议任何普通投资者购买。至少要达到过私募基金水平的合规投资者才能去投ICO,因为这个行业风险太高。

 

事实上,国外的监管环境并不比国内宽松。今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均对ICO或“虚拟货币”相继发出投资风险警示和做出监管。

 

比如今年7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关于ICO的“投资者简报”。SEC称:“在某种情况下,数字货币是一种证券,如果没有SEC注册或者豁免,它的发行就是违法的。”韩国的监管机构则直接表态,对试图通过ICO筹集资金的企业将加大惩罚力度。

 

监管后的ICO,何去何从

 

在央行发布ICO监管政策出台前夕,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肖风就从行业角度称:在面对ICO被人滥用的时候,也不能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如此“一刀切”,恐怕也是克强总理指出的“懒政”的一种。

 

待七部委的《公告》发布后,“一刀切” 被落实,众多行业人士表示ICO不是P2P,在过度打压下,不能公开发售的ICO极有可能转入地下黑市或者海外市场。

而针对目前国内的ICO监管政策,部分ICO发起人已经在着手将ICO代币发行和上线交易所移至海外。

 

国内较为知名的ICO项目公信宝(GXS)、波场(TRON)等都已明确表示要开拓海外市场,而此前暂停交易的ICOCOIN于9月1日宣布正式登陆欧洲交易平台CCEX。

 

在ICO被七部门“封杀”后,业界和监管层关于ICO的管理问题,也讨论不休。

反响比较强烈的,是学习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监管沙盒模式。

所谓监管沙盒,指的是创建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同时不用在相关活动与现行规范冲突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监管沙盒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15年3月率先提出,随后在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推广实验。加拿大金融市场管理局(AMF)最近确定ICO项目属于证券类,甚至接受这类ICO公司进入监管沙盒。有消息称,Impak Coin项目成为了AMF沙盒监管下的第一个项目,这也是首个合规的加拿大ICO项目。

 

国内关于监管沙盒的概念已在部分地方实验实施。在2017年7月刊的《当代金融家》杂志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发表署名文章《数字加密代币ICO及其监管研究》,这是中国学界和业界最早系统分析ICO的文章。在文章中,姚前建议对 ICO 实施监管沙盒。

 

贵阳、赣州等地已经在国内率先实验监管沙盒。7月9日,赣州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暨地方新型金融监管沙盒在北京正式启动。7月25日,在贵阳召开的“区块链ICO行业生态体系建设研讨会”发布了《区块链ICO贵阳共识》,提出将建立标准沙盒计划,及各领域子沙盒计划,深入细节,形成切实可行的监管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接受央行旗下媒体专访时表示,相比监管沙盒模式,穿透式监管更适合中国。

 

孙国峰指出,金融科技还是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必须要加强监管。他建议,对于国内金融科技监管要将微观功能监管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美国一些金融科技监管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特别是其穿透式监管、功能监管方面。而监管沙盒,总体并不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普遍开展。

 

“至于监管沙盒,作为一个国际经验,也不排除考虑在个别领域进行试点,但总体并不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普遍开展。”孙国峰说。

 

(责任编辑:温文欢)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