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3%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考虑出国深造 职位越低比例越大
发布时间:2017-05-31 14:58:13 来源于:联合早报网
摘要:(联合早报网讯)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跳槽”普林斯顿大学一事在中国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在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谈及此事时称,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国外高校到国内“挖”人或许不再是个案,这类海外任职的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常态。
(联合早报网讯)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跳槽”普林斯顿大学一事在中国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在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谈及此事时称,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国外高校到国内“挖”人或许不再是个案,这类海外任职的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常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中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以下称调查),其结果显示,关于未来五年内的工作计划,有156人考虑出国深造(含到国外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以下同)。在1066位受访人中,这一数字占到14.63%。
对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稳定“教职”和“科研岗位”,而且近一半有过出国经历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考虑“再次”出国,并非仅仅是为了“镀金”,很可能是一种“职业发展规划”的选择。说白了,出于某种利弊的考量,认为国外更适合其科研职业发展。
不过,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进行的交叉分析,具体到这156位考虑出国深造的,他们之中拥有海外经历的只有21.15%。换句话说,考虑出国深造的人当中,有将近八成的没有海外深度“游”的经历。
更为重要的是,从受访者的职称来看,职称越低的,考虑出国深造的比例越大,比如在职称为副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助理研究员的青年科研人员中,就有48.72%和33.33%的考虑出国深造。这部分人的年龄也相对更小,85后和90后居多。
一位专攻材料的研究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海归经历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仍具有“影响其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在他所在的单位海归身份一度非常吃香,甚至只要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就很容易成为“青年千人”,并荣升正高级研究员,拿到百万级别的科研项目,相应地,发表过相同档次科研论文、但没有海归背景的“土鳖”,往往只能当个副教授,“很难有独立课题组,更不要说独立的项目经费”。受访者中不少人提到,在没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选择出国深造,是为了“适应当前这一规则”,“为将来更好地在国内发展”。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