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假数据“绑架”影视界


发布时间:2017-04-20 10:37:2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被假数据“绑架”的影视产业链,已然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乃至文化产业发展的痼疾。

被假数据“绑架”的影视产业链,已然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乃至文化产业发展的痼疾。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到底由谁说了算?圈内的规则显然是:大数据与收视率。每年的“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日子的关键词就是“维权”,消费者在生活中会时而遭遇各种假货以及欺诈的伤害, 然而,还有一种造假行为尚未引发公众范围内的挞伐,但它却是关乎每个消费者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泛滥影视圈的各种“伤脑筋”“辣眼睛”的造假行为,假收视、假票房……

 

更让人无奈的是,在“生产环节”链条上的制片方、演员以及播出平台因此而攫取可观利润的同时,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只能买单,还无处维权。假收视、假票房每每都是轰动一时的舆论风暴,可直至今日,都没有任何能够解决的实质进展。

 

数据造假愈演愈烈

  

从当年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震动业界,到2012年《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实名爆料称,“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剧、无论在哪里播、什么时间段,收视数据都可以购买。”电视剧收视率可以买卖,一年花5000万元就可进入全国收视前十,一时间引起业内外一片惊叹。

 

再到2016年12月,由“古装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过低遭遇紧急撤档”而引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并公布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在今年的两会上,演员张国立再次提到收视造假问题。

 

张国立在会上提出“大家想一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这样子?是我们的从业人员对我们职业的敬畏心没有了。”他解释道,因为目前中国仅有一家收视率监督监控平台,因此对一些人来说“就方便了”,导致出现收视率购买和作假的现象。更因为其中原因复杂,导致没有人能够把这些事情揭发出来。

  

张国立还举例道“如此现状下,就曾出现导演购买收视率被骗,最终作品在省级卫视频道上线三天后就被下线的业内大笑话。”

  

除此之外,张国立还提到“这两年造成现象级的剧还是IP剧,留下来的后遗症就是到处打官司,原因包括了剧本作假、剽窃、抄袭还有数据作假等等,”他认为IP的泛滥是近期来资本的野蛮进入造成的。巨大的市场泡沫确实给处于风口浪尖的影视行业带来了许多隐忧,数据造假、抄袭成风,明星道德问题以及天价片酬等等问题,数据失实带来的行业不良竞争已经开始严重威胁产业的发展。

 

影视数据造假的问题不仅在电视领域,电影票房注水也是愈演愈烈、“幽灵场”、“偷票房”等名词时常见诸媒体。早在2009年,光线影业发行的影片《阿童木》就因爆出“偷票房”丑闻而引发相关部门关注。2016年3月,《叶问3》发行方5600万元的“偷票房”规模,更令人瞠目。有数据统计,过去几年,全国电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并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禁止虚报、瞒报票房”,并对情节严重程度不同的“偷票房”行为将给予5万元至50万元之间处罚。虽然该项法律出台后也有评论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有法可依”的示范效应值得电视产业学习。

  

典型案例:电视剧《美人私房菜》“裸播”

 

近期最为轰动的事件是第23名——浙江卫视收视率在2016年12月初突然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一夜之间跌至20名开外,创下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这一反常,源于浙江卫视在2016年12月4日开始播出电视剧《美人私房菜》。

 

2016年12月4日,《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播出,当天收视率仅为0.184,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基本上是一个三线卫视播二轮剧的收视率,甚至不及浙江卫视平时播放广告时的收视率。

 

浙江卫视有关负责人与《美人私房菜》制片人严从华,均对如此低迷的收视率感到意外与不解。此后几天,《美人私房菜》的收视率持续维持在谷底,未有任何起色,期间更是创下浙江卫视“50年来收视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档。

 

据了解,2016年12月5日,也就是《美人私房菜》收视率低迷的第二天,有关人士即告知严从华,无论如何要将收视率做上去,否则将撤剧;严一方面寄希望于收视率自动好转,另一方面不得不立即打听购买收视率的渠道。

 

严从华咨询后得到的答复是,购买收视率一集需要花费40万元,且临时购买不一定能买到,认为购买成本太高且担心遭遇诈骗的严从华只好放弃。

 

知情人士透露,《美人私房菜》卖给浙江卫视的价格是一集90万元,这个价格在业内来说相对较低,浙江卫视购买电视剧价格高的可达200多万元一集。“90万元一集,如果再花40万元一集购买收视率,扣除制作成本、税费等开销,制作方就没钱赚了。”

 

2016年12月20日,严从华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之前预估《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的收视率“进前八名肯定没问题”,因为一方面浙江卫视是一流的播出平台,基础收视率良好;另一方面,他对该剧有信心,主演郑爽、马天宇均为当红演员,必定有大量粉丝会追戏。“根本没想到不买收视率会变成‘裸播’。”

 

浙江卫视方面同样没有预料到收视率会如此之低。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彭榆博坦言,撤剧是因为“《美人私房菜》的播出效果与平台不匹配”。她表示,引进该剧时“(对于收视率)并不会觉得很高,我们最在意的是这个剧播出的效果和口碑,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与《美人私房菜》在电视台收视率异常低迷不同,该剧在网络上的热度似乎可圈可点,网络点击仅8天就破4亿次,网络上的高点击与电视收视率的低迷构成极大反差;与此同时,同期一些二三轮电视剧在二三线卫视播出的收视率,也要好过《美人私房菜》这部首播剧在一线卫视的收视率。这些“不寻常”的现象,让严从华认为自己“没买收视率吃了大亏。”

 

多位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播出的五天里,收视率始终未超过0.2,这是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北京一家在电视剧制作领域实力颇强的公司负责人预估,浙江卫视的基础收视率在0.3-0.4之间,加上《美人私房菜》两位主演的明星效应,该剧收视率保持0.8左右可谓正常。

 

该剧出品方之一的母公司、浙江华策影视集团公司方面仅表示,“收视率作假,对每一家认真做内容的公司也都是一种伤害。我司一贯专注于内容生产,坚持的是对自己生产的内容负责。”不过,《美人私房菜》因未购买收视率致收视率下跌进而遭撤剧一事发生后,立即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场针对收视率作假的“反击战”打响。

 

业内人士透露,有不低于500家制作单位买卖过收视率,只是方式与方法可能不同。“现在收视率作假猖獗到只要不买收视率,再优质的电视台也可以让你收视率垫底,《美人私房菜》就是最好的例子。”北京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负责人称。

 

收视率造假产业链一年捞40亿

 

电视收视率作假的问题始于2006年,此后数年,作假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从个案蔓延至全行业。近年来,先后发生过“制片人王建锋实名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收视数据”、“湖南卫视热播剧在部分地区收视为0”、“北京卫视收视率在本地被挤出前十位”、“安徽卫视收视率滑落至当地第五名”等喧嚣一时的事件,背后均与收视率作假有关。

 

2015年至今,收视率作假达到顶峰。收视率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所服务,但由于广告商投放广告时会要求保证一定收视率,部分电视台的广告部门为争取广告资源,开始进行收视率造假行为。

 

据了解,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以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计,全年有40多亿元被这股黑势力非法窃取。

 

每年这么多电视剧能播出的只有一万多集,在和电视台合作中,很多制作公司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把自己的剧集顺利卖出去,很多制作公司只能硬着头皮跟电视台签“对赌”协议。制片方保证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否则,电视台会按照协议比例进行相应扣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现在制作公司卖电视剧时,都会在协议里向电视台承诺收视率平均收视过1,收视率每低0.1就要扣除单集购片费15万。一集热门剧现在的价格在120万左右,一部60集的电视剧如果平均收视率在0.9,那制片方至少要被电视台扣下900万。

 

更为恶劣的是,由于各卫视频道普遍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资源”紧缺,于是黑势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率,不仅要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透露:“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 这意味着每一部播出的电视剧的相关人员都参与了这场不光彩的游戏。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公司之一,光线传媒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无奈的放弃了其曾经辉煌的电视业务。“幸好还有电影业务可以支撑,不然当时我们可能就死掉了。”

 

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也有制作机构本身不想购买虚假收视率,对造假行为感到反感,但购买收视率的行为现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若自己不买,反而会面临不对等的竞争状态。从而导致相关作品会因后期购买收视率增加较高的成本,制作机构为减少自身承担的压力,翻过来向电视台索要高价,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对于收视率造假的问题,业内早已喊打声四起。 收视率造假之所以猖獗,原因无非有了两个:

 

一是利益回报。“微收视”时代,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能达到1就很难得。收视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广告效益,常常数以百万元计。很多电视台与制片方在电视剧购买保底价的基础上,通常会协定一定点的收视率,有的甚至直接协定排名范围。

 

如果播出效果达到或突破协定收视点或排名,电视台会给予制片方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回报;如果未达到,则相应降低购买价格。这种收视“对赌”直接关系到制片公司的经济利益。

 

根据某些“对赌”协议,电视剧购剧价格随着收视排名走低而依次递减,如果跌出一定排名之外,某些卫视甚至可能撤片。不少制作公司顶不住压力,只得选择进行数据作假。

 

二是风险极低。很多网店专门为“刷视频点击量”服务,几百元就能换取几千万的点击量。而收视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家收视率监督监控平台也很难从监管层面实现对虚假点击量的精准把控,进而实现进一步的治理,致使违法违规几乎“零风险”。

 

加强立法,建立公正评价体系

 

收视率作假从2006年的个案,发展至如今的普遍现象,十多年间,购买收视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成为很多制作公司难以承受之重。在买卖收视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收视率作假的现象频频爆出,而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少之又少。

 

“造假”在业内大概已不算什么新闻,相反,渐渐有从潜规则升格为明规则的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的文艺作品是“10部里面9部刷”。可以预想的是,此风气长期蔓延,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果:坚持操守或是匀不出经费造假的,渐渐被边缘化乃至驱逐出市场;同时,那些质量低劣的,反而可以指望造假来“妙手回春”。

 

首先,收视率造假、网络点击注水都扰乱了行业评价标准。“一旦造假行为成为行业潜规则,即便是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如果不参与其中,就面临收视率和点击量都被其他作品超越的风险。” 云合数据CEO李雪琳表示。

  

另一方面影视数据造假损害了观众的权利。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认为,如同假冒食品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一样,假的影视数据污染的是群众的精神生活,会使不少国产电视剧的投入重点由前期制作转向后期购买收视率,最终造成观众流失。

 

为打击影视剧收视率造假,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献策。曹可凡认为,在行业管理上应该建立异常数据备案机制,要求视频网站一旦发现数据异动,必须及时上报,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查。此外,还应打破垄断,引入实时收视率等新的数据统计方法,实现多种收视率调查模式并存的科学体系。

  

站在专业数据统计者的视角上,李雪琳也同样希望国家在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上有所动作,对造假数据的视频网站进行清理,使得刷收视率的代价变高,打破当前僵局。同时,他还提议政府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数据平台,与网络播放平台的数据后台打通,便于监控真实的收视数据。

 

近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偷漏瞒报票房”的惩戒措施,加大了惩处力度,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吊销影院执照,且5年内不得从事该项业务。新规是否能遏制住票房作假,还有待观察。

 

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已达882亿元,电影票房达457亿元。市场规模巨大,造假手段也让人眼花缭乱,这需要法律条文的细化及执行力的落地,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想根治收视率造假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是要加强监管、惩处力度,对造假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并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使用刑法处罚,此外,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也在去年底联合多方力量并制定措施,用法律手段打击造假势力。

 

业内人士还建议,遏制数据造假的另一方面,是要丰富评价渠道,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正如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评价网站豆瓣,其多年来不断修改评价规则,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如今已成为较有公信力的评分网站。包括豆瓣在内的一些评分网站启示我们,在文艺作品百舸争流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应当百花齐放,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可以交叉验证的评价体系。

  

多方原因导致收视率造假“毒瘤”多年来绵延至今,难以根除,如今被不断的“摊在阳光下”反复提出、关注,问题的解决与制度性的建设和行业良性竞争的建构是分不开的,这两个部分的建构都不是小事,显然收视率造假的问题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