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在家上学”遭叫停 国内已有六千例实践


发布时间:2017-02-24 17:09:0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综合财新网。法制晚报报道 对于接受“私塾”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教育部在昨日(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表示“高度关注”。教育部强调,对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确需缓学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向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缓学,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在家上学”遭叫停 国内已有六千例实践
综合财新网。法制晚报报道 对于接受“私塾”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教育部在昨日(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表示“高度关注”。教育部强调,对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确需缓学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向县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缓学,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尽管不被教育部认可,“在家上学”的行为正在中国悄然扩张。在一项最新的调查中,2016年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已达约6000人,约5万名家长表示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2月23日上午举行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发布了上述调查结果。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曾透露,2013年实践在家上学者的规模约为2000人。两组数据对照显示,3年内,中国实践“在家上学”的人群规模年均增长了近30%。
  
“在家上学”在中国并未被官方正式认可。教育部日前明确强调,“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并且“要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在家上学”最初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美国教育部官方统计已经将学校的类型分为公办、私立、教会和在家上学等4种”,王佳佳指出,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统计数据中,在家上学的人数有177万,而民间组织的统计大概是204万。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上述《报告》,早在2013年,以“在家上学”名义聚集和活跃于中国大陆的家长群体就已有约1.8万人。“在家上学联盟”官网显示,截至2017年,该论坛会员已达15973人,分布于包括上海、南京、苏州等全国的44个城市。“‘在家上学联盟’的微信群人数也从2013年的1.7万增至2.3万。”王佳佳表示。“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有一些共性特征。”王佳佳告诉财新记者,80%以上的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都是城市居民,58.21%居住在大城市。有出国半年以上经历则占20%以上,“还有一半的家长具有教学经验”。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家上学”?在王佳佳的调查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两项占比最高。“跟学校教育所强调的掌握知识和通过考试相比,他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道德品质的养成。”王佳佳的调查还显示,家长对在家上学的关注重点中,“道德品质的养成”占41.79%,“人文素养的提高”占24.36%,“知识结构的掌握”占11.19%。
 
“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尚无定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中“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规定,又给予了“在家上学”一定法律空间。“是不是违反《义务教育法》要视情况而定”,王佳佳透露,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家庭采用了不同做法,“请假休学、经过审批或者只是将孩子带回去,各种情况都存在”。
 
禁止“擅自在家上学”如何令行禁止
 
法制晚报报道,专家指出,“在家上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个典型例子是“7旬父亲在家教女11年,20岁女儿做初中试卷不及格”。此外,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更不符合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法之规定。所以,舆论普遍对“在家上学”持一种谨慎、忧虑的态度,并期待教育部门的明确态度。
 
这次,教育部明令禁止“擅自在家上学”,也算是对舆论担忧的回应。其实,教育部这种态度与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是一致的,根据此法第11条的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要经过批准。
 
上述通知与法律规定不同之处在于,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私塾”“在家学习”等概念,而现行法律没有明确提出来。这有助于部分支持“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了解政策规定和教育部门的态度,也为地方教育部门纠正“擅自在家上学”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
 
不过,其实际约束作用有多大还有待观察。这主要是因为,支持“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大多数不认可现行的学校教育的模式和体制。在现行模式和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家上学”的孩子很难回到义务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