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签署仪式举行 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发布时间:2016-04-28 11:16:15 来源于:欧洲时报
摘要:2016年4月22日注定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当天,175个国家元首和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巴黎协定》,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有这么多国家在同一天签署一份国际协议。
2016年4月22日注定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当天,175个国家元首和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巴黎协定》,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有这么多国家在同一天签署一份国际协议。
“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最重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送给地球最好的礼物”……《巴黎协定》有着多重身份,意义深远。
《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在经历了几个通宵的鏖战之后,2015年12月12日,随着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的落槌,来自世界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历史性的气候协定,也就是《巴黎协定》。这份协定共有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各方应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革命前的水平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尽量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促进各国提高目标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时隔4个月,人们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175个国家的代表将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这一协议。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东道国,法国将成为第一个签署该协议的国家。法国总统奥朗德将代表法国在协议上签字。代表中国出席签署仪式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使、中国副总理张高丽。
中国力促《巴黎协定》签署:言必信、行必果
回顾《巴黎协定》从孕育到降生,中国一直是积极推动者。在巴黎大会召开前,中国与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分别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个联合声明。2014年9月,习近平特使、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坚定支持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
不只“喊破嗓子”,中国也确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甩开了膀子”。在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大幅度低碳减排的承诺,为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会议召开期间,习近平出席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主张,得到各方热烈响应。他还利用间隙展开了多场双边会见,同各方深入交换意见。
4月22日,作为坚实的支持者,中国在《巴黎协定》上留下了名字,预示着曾经的承诺将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事实。在发言中,张高丽强调,中国将在今年9月的G20峰会前完成国内法律程序,做好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一份纲领、九分落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协议签署后表示,虽然世界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仍有分歧,但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要变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解振华称,中国为了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目标,从2005年到2030年需要的投资是41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至2015年,中国已投入10.4万亿元人民币,从今年到2030年则需要投入30万亿元人民币。”他说,这不仅转变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
签署≠生效 一切才刚刚开始
《巴黎协定》的签署并不意味着生效执行,协议的生效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批准该协定的缔约国数量需达到55个,且其累加排放量达到全球总排放量的55%;第二,各国还需在国内进行行政或司法程序,最终将批准的文件交回联合国。
目前,美国和中国已表态将于今年加入《巴黎协定》,但两国仅占全球排放的40%。占全球排放10%的欧盟,因政治决策机制过于冗长,目前还没有完成内部指标分配谈判,预料今年稍晚才会参加。
有声音指出,即便这份协议能够尽快生效,要达到协定目标,世界各国仍将面临重重难关。英国《金融时报》指出,首先,《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相当远大,即在本世纪下半叶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然而,地球的气温仍在快速上升。今年1至3月以来,全球升温幅度打破历史记录,导致北极和格陵兰冰块加速融化。研究人员强调,各国持续燃烧媒、石油等石化燃料,更多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使全球加速暖化。
其次,全球燃煤乌云挥之不去。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在兴建新燃煤电厂,且再生能源的投资虽然上扬,但却不稳定。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蹴而就并不现实,不过在这场万里长征中,国际社会已经团结迈出了第一步。
(责任编辑:吴敏)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