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打造新时代精神医学高地


发布时间:2021-09-08 13:13:34    来源于:中国医疗聚焦

摘要:为重塑精神卫生学科的形象、拓展它的领域,提升它的水平和能级,30多年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秉持奉献精神,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为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专家介绍:

徐一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兼上海渥太华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精神卫生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世界卫生组织/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General  Psychiatry主编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医院协会理事、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精神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三届会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生物精神病学学组组长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精神医学专科分会顾问

上海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精神科医师分会顾问

 

大多数市民或多或少都在各种场合听到过“宛平南路600号”这个地址,对那里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即便知道那里是上海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但依旧只有少数人真正知道那个地方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不过,去年新冠疫情期间,随着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许多市民在手机App和热线电话中与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简称精卫中心) “牵手”,这才发现,原来这家疗愈心病的医院并不神秘,也没与世隔绝。

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徐一峰成为上医史上首位本科毕业前就主动考取精神科研究生、 投身于精神疾病诊治的专业医生。2011年担任精卫中心院长。在他的带领下,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先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精卫中心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颁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精卫中心在综合排行榜中2011- 2019年度连续9年位居精神专科医院第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精神病学)中,排列第二名。

从医之路

擅于感受他人之感受的徐一峰,曾经最大的渴望却是在海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过一生。 1981年参加高考,徐一峰的第一选择是青岛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徐一峰笑谈,“如果不是遵从了医生家庭的传统,最后改填志愿,现在说不定还在海上漂着”。

经历三年基础学习,第四年开始进入临床后, 他便一头扎进普外科的研究和学习。为此1985年还特意花60块钱买了《黄家驷外科学》,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而最后又如何走上精神医学这条路,对于徐一峰来说,偶然因素恐怕还是占多数。“我第一个进的科室是普外科,但后来发现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当时进入手术室时,因为我是属于'蒸笼头',非常容易出汗,然而眼镜玻璃质量又差,很快就糊掉了。小医生没有护士 帮你擦汗,这个问题无法解决。那时舍友借的一套精神病学,打开了我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在当时那个时期,精神科在我国的发展也相对落后,最初这不是一条前景可期的“康庄大道”,选择了精神医学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徐一峰,选择的是一份社会责任。研究生选择上医精神病学教研室,导师选择教研室主任徐韬园教授,大学毕业的徐一峰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到底要什么了。

徐一峰深知,除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竞争氛围,年轻医生的成长,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 一个好的导师,而一个好的导师必须是一个大家。

徐韬园教授是解放前后毕业于浙医的,精神病学知识渊博,功底非常深。据徐一峰回忆,当时徐韬园教授在医院有一个绰号叫“万宝全书”,大家在图书馆都查不到的资料,去问他,他甚至可以告诉你答案的某一段话在哪一本书的哪一页上!

在读研期间,徐一峰从徐韬园教授那里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想做好精神科医生,就要不断 地学习和实践。1996年,33岁的徐一峰第一次踏出国门,受邀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交流,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新知识,对研究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逐渐打开了眼界。

1997年,徐一峰作为美国Freeman基金会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学习社会医学及医学人类学。社会医学是什么?医学人类学是什么? 为什么一个精神科医生要去学习这样的专业?面对提问,徐一峰笑答,其实专业是 Freeman基金会指定的,自己在出国前三个月才突击了解社会医学和医学人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了解了以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徐一峰说, 临床医学让我们习惯了把人看作生物的人,但社会医学教我们把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与疾病综合考虑。

澳美之行归国后,徐一峰不仅带回来精神医学的诊疗技术、创新的诊疗思维和管理服务理念, 还善于分析思考。比如跟随人类学最高奖博厄斯奖得主、哈佛大学Arthur Kleinman教授学习后, 徐一峰对精神医学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跳出精神病学相对狭隘的范畴而转为一种宏大的叙事,不孤立地看待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不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看待任何一个患者或疾病。”

而这,正是如今许多年轻医生所缺乏的。作为过来人,徐一峰提醒,年轻医生不应太早把自 己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一方面,应该多读教科书以外的书,多与病人接触。

医而优则仕,在医疗管理界是一种常态。因熟知精神医学点滴,专家型院长有着独特的魅力 和优势。细数过去34年,他从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到科教科长到医疗院长再到院长,徐一峰在这个特殊的医学领域默默耕耘三十多年,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单篇国际他引达700多次, H指数(H-Index 25;精卫中心也从一个神秘的 “组织”成长为全国最大的一流精神专科医院。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徐一峰是上海首位进驻传染病医院的精神科专家,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还先后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12-2013年度“上海市职工信赖的经营管理者” 称号、2017年“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领导力院管专家”称号、2018年度“上海青年医师优秀导师”、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20年度“人民好医生”称号。

谈起从医的这段经历,徐一峰历历在目。然而时光却如白驹过隙,一晃便是30多年。担任医院掌门人10多年的徐一峰,对于精卫中心的管理有着自己的一套“心术”。

把精神病人还原成“人”

精卫中心的历史最早追述到1935年开业的普慈疗养院,后改名为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旧址在闵行。1958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并在宛平南路上建立了总院,198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普慈疗养院全景图

“精神病院和精神卫生中心,叫法不同,意义也大不相同。”徐一峰介绍,“精神病院,几十年前还是以治疗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为主,家里人觉得你有病,就把你送进来强制治疗。”

但是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认知的增多,专业医生广泛接触了各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理念后,精 神疾病的概念也被不断更新和拓展。简单来说,从治疗严重精神疾病,到后来关注全人群心理健康,这种进步更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几十年发展的轨迹。

在上世纪80年代,精神障碍患者“住院难” 一度是中国精神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当时的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精卫中心原名)落实了各区县精神病防治站的建立工作。在这个基础上,防治站扩建成区级精神病医院,建立了工疗站、康复站, 将精神障碍的诊疗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上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三级防治网”。

“当时因为经济的原因,很多病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被关锁在家,周围邻居多数会对精神障碍患者有恐惧心理,甚至对家属会有歧视。”徐一峰介绍,“过去大多釆用药物治疗,可实际上有些问题并非药物可以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也是致病的原因。于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开始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90年代,精卫中心建立了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门诊,培养心理治疗师呵护民众心理健康,同时建立起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打造医疗服务品牌。”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失衡、情感障碍、神经衰弱等各种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社 会病”。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

徐一峰提到,从收容、监管、防治到人性化的关爱,我们通过努力把精神病人还原成人,给 患者力量和信心,我们也在向全社会传递这样的理念。

如今,当你走入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大厅, 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人们有条不紊地就医, 预检台护士微笑地询问来访者,指导首诊市民填好登记卡片,而前来复诊配药的患者、家属打开微信,査看预约号,熟练地操作大厅内的自助机器, 通常复珍配药仅需20分钟,大大缩减了就医时间。

积极有效的人员管理,多媒体预约挂号的宣传到位,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体验到了自助医疗的便捷,也使就医环境大为改善。徐一峰表示,精神卫生中心始终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以患者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心,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患者,要为他们多想、多做一点。

徐一峰院长在与患者交谈

当院长这些年,徐一峰深谙职业道路的艰辛。“这个群体太弱势了,有的患者连家属也抛弃他们。”他透露,精神病患者中无亲人、无职业、无资金者不在少数,这里的护士不仅要做好病情观察评估、心理护理、“三査八对”、防止意外、康复训练的责任,还要承担患者的吃喝拉撒等所有的生活护理。因为了解了人性弱点,看到了悲欢离合,他们会更有同理心地对待患者。

精神疾病编码多达300多种,重性精神障碍总患病率稳定在1%左右。但广义上的心理疾患 患病人数的确是在增加。徐一峰称,这跟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和人际疏离,显然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医院门诊量也是不断增加,2019年精卫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门诊量超过100万的精神专科医院,而疫情后的20213月单月人次更是创历史新高,达98千多人次。

分析原因,除了自然增长以外,还包括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人们给予精神卫生问题 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当然,也和国际诊断标准的日益规范有关。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遗传度都可以达到80%左右。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环境因素,它可能都会发病,治疗以药物为主。抑郁症的遗传度只有40%,环境影响要多于生物学影响。那么依照“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社会支持、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功能康复帮助更大。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等等新岗位也纷纷出现在精神专科领域。

这是全方位的帮助,让患病前承担的种种社会角色如领导、教师、丈夫、父亲等重新回到它原来的位置,真正让病人回归社会。

创新不止 让更多患者受益

近年来,精卫中心门诊就诊量持续走高,而 2019年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6.7%, 远高于全国的50%2014年精卫中心还配合地方人大完成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修订工作。这一切都源于全体精中人的勇于创新,不断突破。

徐一峰介绍,为优化临床科室布局以及两个院区的功能定位,中心深入调研,完善“利用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以需求为导向”的顶层设计,打造精神专科研究型医院和国际化精品医院品牌;通过建设研究型病房、推动与中科院神经所、药物所、 张江脑智研究院等全面战略合作,深化上海市精神心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上海智慧心理评估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强化亚专科与专病建设、 临床路径管理和多学科团队服务,提高精神科疑难重症诊治和特色、高端服务能力。

2015年起,精卫中心完成PACS影像、临床诊疗、科研等三个数据库建设,与阿里达摩院合作, 持续推进临床诊疗系统建设,形成以工作流为导向的医院临床工作模式;在老年科引进躯体康复和认知康复的设施,并逐渐推广到全院;2017年安全用药和出院随访的在线服务平台上线应用,进一步满足了出院患者以及家庭获得持续服务的需求;已初步形成整合诊疗服务模式,为不同类型的患者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个体化的诊疗、康复与咨询服务及管理思路。

作为医院管理者,站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在使命感的驱动下,徐一峰融汇贯通,将行业专家出任运营官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路走来,他对于精神卫生事业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

徐一峰院长

“作为全国最大的一流精神专科医院,科教强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徐一峰相当重视科研创新。“对于当前的热点人工智能,我们已经运用VR技术治疗孤独症患儿,取得一定的效果,成果转化也取得成功。同时也助力中国脑计划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建设了两间外科手术室,将探索开展功能性物理调控、大脑芯片的植入来干预、改变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聚焦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长远布局医院学科基地的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能精神外科技术将运用于精神科临床,使更多患者受益。”

近年,精卫中心科研课题经费的不断上升、国家级项目和发表SCI文章数量的持续增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精神药物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在十一五至十三五连续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及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的创建,无一不说明了精卫中心正在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努力、不断创新,尝试新的技术,能把 一些疑难的、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治好,对医生来讲,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成就。”徐一峰感慨地说。另外,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管理能力。2020,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顺利通过了电子病历五级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该等级评审的精神专科医院。以此来实现对医生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标准化数据的转化。

此外,精卫中心还开发了临床路径系统和前置审方系统,规范医生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精卫中心还开发了质控管理系统,实时进行运营分析,预判门诊和住院情况, 提前做好工作安排。

聚力建设精神医学高地争当排头兵

2017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推进长三角区域医疗合作机制、落实医改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区域医联体、拓展远程医疗合作平台,将是未来医院谋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及早规划布局,势必形成更大的“效应”。

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精神卫生工作,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和加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精神卫生领域主要矛盾体现在患者的疾病治疗需求与各地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而医联体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选择。

精卫中心是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 担负了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康复、预防、 心理咨询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建设精神医学高地,精卫中心责无旁贷。从1997年开始,精卫中心就探索建立了专科联盟,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完善分级诊疗,合理分流患者,通过规范专业服务标准、优化学科布局、差异化发展, 实现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发挥了辐射和引领作用。20多年里,联盟已经了涵盖上海市内12 家,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4家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使数百万人受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

通过对当前医联体尤其是精神卫生医联体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现状、难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20171110日,徐一峰组织编写的首份《中国精神卫生医联体发展蓝皮书(2017 版)》正式发布,为精神卫生领域医联体的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和建设路径指导。2019年,由他主编的58万字《现代精神专科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国内首部出版发行的指南。

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积极申报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同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由上海市政府支持,将在闵行院区投入9个多亿,新建 74000多平方米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疗中心综合楼,今年10月即将破土动工, 精卫中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徐一峰称,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 推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提高区域内的医、教、研、防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三甲医院优势, 引领精神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在这个追求快感的时代,人们也许已经无暇顾及别人。但是,对于精中人来说,帮助他们是我们天生的使命。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徐一峰坦言,医学有它不能承受之重,但是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会在真实与接纳的感召下,坚持自己的初心一“为人民健康而奋斗”。

 

(责任编辑:万仞)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